从预算报告看我国预算管理和改革进展
发布日期:2009年03月12日
今年提交两会的预算报告亮点之一,就在于预算文件的透明度与以往相比有了更多进步,对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若干重大问题,预算报告中都有相应的体现。
主要是,其一,预算文件的范围首次扩展到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细化了一些主要基金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还报告了地方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其二,在继续报告“三农”支出情况的基础上,今年首次单独报告了民生支出情况,这直接关系到全体人民的福祉。其三,地方基金预算中的土地出让收支情况在今年首次单独予以报告。在许多地方,近年来土地出让收支规模大、增长快,在地方预算中占的份额越来越高,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其四,不仅支出按科目分类报账,收入也按税种报告了去年的中央财政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并测算了今年中央财政收入,比较清楚地说明了今年收入安排的依据。其五,向全国人大报告部门预算的部门数量大大增加,部门预算报告更加细化。
公共预算还应成为立法机关监控政府收支、特别是支出情况的利器。因此,预算应明确阐述支出的意图和目的,并且以便于立法机关审查的方式申报。在这方面,今年的预算报告也显示了非常积极的变化。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在2008年开始按科目分类报账的基础上,大大扩展了按科目报账的范围,相应淡化报告财政工作的色彩。为便于人大代表更好地看清、读懂预算报告,财政部对2009年的政府收支科目做了调整完善,尽可能多地将预算草案中的中央财政支出科目在预算报告中列出。2009年中央财政支出科目有23类,预算报告列出了17类主要科目,这17类支出合计占中央财政支出的92%。同时,所报告的每一类支出科目大量列举了主要的支出事项和金额,这些细项支出合计数平均占到了该类支出数额的80%以上。与以往年度相比,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今年预算报告呈现的变化还包括,在预算与政策之间的联结加强了,预算优先性排序的政策依据更清晰了。以往的预算报告侧重报告政府的“财政工作”,而不是预算安排的政策依据,难以让人们看清政策与预算本应存在的紧密而清晰的联系究竟在何处。相比之下,今年的报告十分注重“财”与“政”的结合,通过数字体现预算执行的政策效果、预算编制的政策依据和政策目标。比如,预算报告显示2009年分别按月人均15元、10元的标准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安排补助资金540.8亿元,增长48.9%。其中既有支出安排数字,又有具体政策目标。这样,公众和人大代表可从预算报告中解读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导向和支持重点,明白国家的钱是怎么用的、国家的日子是怎么过的。
此外,报告还对各界非常关注的政府公共投资安排情况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较多解释。
总体而言,今年的预算报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我国预算管理与改革取得的新进展。当然也应看到,预算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并且充满挑战性的任务。要通过建设全面和透明的预算,使预算真正成为支持政府施政的利器,成为促进民意充分表达的平台,成为约束和评估各级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有效工具,这还需要各界继续努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