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9500亿的加减乘除
发布日期:2009年03月09日
中国信息报
9500亿元,2009年全国财政赤字预算规模创出新中国60年来的最高纪录,是2008年的8倍多,相当于历史高值2003年财政赤字的近3倍,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近3%。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中国财政政策出台如此雷霆手段,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如何防范巨额财政赤字可能带来的风险?历史罕见的财政赤字规模引起了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
积极财政政策给经济“增温供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为弥补财政减收增支形成的缺口,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同时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全国财政赤字合计9500亿元。
两会代表委员认为,财政赤字预算陡然增加,源于中国经济在主动“软着陆”过程中,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流”冲击,出口困难加大,造成了去年三季度以后我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失业率上升,由过于依赖外部市场转向充分挖掘内需市场潜力。增强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需要财政税收政策给予更直接的支持,给突遇“寒流”的经济增温供暖。
“现阶段的中央公共财政应该也必须转向大量负债,这不仅是应对金融风暴冲击的必要措施,也是帮助中国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基石的举措。”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目前采取赤字财政措施及时、合理而且必要。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就是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相比之下现在我们的经验更丰富,综合国力更强,市场也更成熟,因此相信财政扩张政策在本轮宏观调控中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贾康表示,财政政策的反向操作是国际普遍经验,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应扩大财政赤字以刺激经济增长。
“从目前来看,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将有利于推动经济回暖的趋势延续。” 贾康分析说,“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有利于遏制通缩压力。二是有利于拉动投资。现在大家关注的4万亿元投资中仅有不到三成是中央投资,财政支出更大的意义在于刺激地方、民间投资尽快启动。”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委员均对此表示认同。秦晓认为:“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是个‘药引子’,是对市场的初步启动,主要作用是促进市场树立信心,恢复需求。” 刘克崮呼吁:“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刺激经济式的政府投资不宜过多地追求个别项目本身的回报,而应更多地考虑所投资的项目能拉动多少民间投资和民间消费,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有利于刺激消费启动。预算中加大了就业、民生、保障等支出,减轻了民众的后顾之忧,增加了民众消费动力和需求。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信贷增长。从去年底开始,大规模财政支出立竿见影,有效拉动了信贷反弹,为经济复苏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今年信贷增长目标达5万亿元以上。
从长期来看,9500亿元赤字不仅是一个短期的刺激手段,更是一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战略规划。大规模财政支出全部指向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就业、民生、环保等领域。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从深层次解决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实现真正的、彻底的经济复苏。
财政政策要继续做好“加减乘除”
“在依靠加大投资抵御经济下滑的同时,也要防止措施过度,就像急救时用抗生素过多造成新的副作用。”亿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伟委员提醒说,“要把握好投资方向和投资力度,把现实的救急和未来的健康科学发展像‘弹钢琴’一样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在某些方面的过度投资导致经济结构新的畸形和不均衡。”
贾康表示,财政支出政策要继续做好“加减乘除”的结构优化文章,要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财政分配格局,继续强化财政的社会公共性支出和经济建设投资。
“加”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给予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支持,加大对那些惠及民生、急需财政投入支持的地区和行业给予更多的直接财政支持。今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比去年的预算增加4875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工程建设,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铁路、高速公路、农田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财力集中用在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最急需的方面。
“减”就是结构性减税,降低行政成本,管好“三公”消费。“今年的财政政策和1998年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今年减税的力度很大。包括增值税转型等在内,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这将大大激发企业发展潜能和居民消费活力。
“乘”就是政府的支出,特别是投资应该产生“乘数效应”,要千方百计地以4万亿元投资来拉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的进入,努力拉动更多的非政府资金参与反周期调控过程。“这是最值得我们追求的方向。”贾康委员说:“这是政府使用资金争取‘放大效应’、‘乘数效应’的正确思路,而不是把政府投资的‘扩张效应’直接变为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
“除”就是要免除腐败,免除大家深恶痛绝的资金被挪用、以公谋私的现象。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状况,将应由市场和社会负担的部分从财政支出中分离出去。对一些不合理收费、不合时宜的税费给予彻底免除。贾康委员建议:“当前来看,可考虑免除那些个体经营、微小企业税收和学杂费等,以此拓展就业渠道,增进民生福祉。”
巨额财政赤字如何“化危为机”
俗话说,“钱好花,挣却难”。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必然会使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另一方面,为刺激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和深化改革,又需要大幅度增加投资和政府支出。中国没有像美国那样凭借美元强霸的信用向世界美元持有者借钱的途径,巨额财政赤字支出之后基本要由国内负担。借债度日如何还债?有委员不无担心地指出,2009年财政赤字的规模,如果加上地方隐性债务负担、社保基金缺口等,我国整体负债形势不容乐观。
“任何政策都有正面和负面,我们现在更看重的是它正面的影响,同时我们经过各种各样的努力和配套的举措来限制它的负面影响。赤字财政最主要的负面影响是有一个风险问题,但是现在这个赤字安排应该说是积极而稳妥的。9500亿元的财政赤字预计占当年GDP的比重仍在3%之内。”贾康委员分析说,“而且,3%是欧盟经验性的预警线和控制线,并非不可改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虽然当年赤字增加较多,但由于前几年连续减少赤字,发债空间较大。累计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左右,是我国综合国力可以承受的,总体上也是安全的。
“较大规模的国家债务是建立一个成熟资本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一种国际货币要有大量的、以主权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国家债务,才能吸引大量的国际投资者;而一个健康成熟的资本市场也必须有大量的、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国家债务。所以,中国政府发行相当数量的债券,从长远来说有非常多的好处。”李稻葵委员表示,“中国政府有条件维持一定程度的财政赤字,因为中国百姓的储蓄意愿和储蓄率都极高,中国的居民银行存款与GDP之比约为100%,广义货币M2占GDP的比重更是高达170%,所以,中央政府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支撑其财政支出没有任何问题。”
贾康委员指出,财政赤字一旦提上去,也不是马上就能调下来的,而是会经历一个经济周期的调整,也许两三年,也许三五年。
那么,该如何平安渡过目前的巨额财政赤字周期?有专家认为,确保以下两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是确保公共投资项目的高效,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不仅要严查公共投资中的贪腐现象,更要防止和严惩投资低效、失误投资之类的失职渎职。二是确保政府行政部门开支不再超常增长,而是开源节流,按照公共财政预算压缩政府开支同样重要。
对于中国巨额财政赤字政策所发挥的效应和前景,财政部部长谢旭人3月6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贯彻实施,随着中央各方面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经过全国广大人民共同努力,这些政策措施的效应会不断地得到体现,必将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而也为以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