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两山”理念重塑美丽中国——浙江探路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立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从生态环境修复到发展方式转变,浙江在实践中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探路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制度激励约束。新安江从安徽黄山六股尖蜿蜒而出,一路向东汇入杭州千岛湖。多年前,浙江重要水源地千岛湖曾一度面临污染加剧的风险。
2012年以来,浙江、安徽两省以“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开展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升级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目前,新安江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年均向千岛湖输送约70亿立方米清水。
让生态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浙江探索构建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环保财力转移支付、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等生态补偿制度,严格落实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对绿色发展形成有效激励约束。
目前,这一模式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先后有20多个省份签订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涉及长江、黄河等多个跨省流域(河段)。
创新价值转化机制,探索点绿成金路径。丽水市大田村依山傍水,涓涓流淌的汤溪穿村而过,成片阔叶林、茶园依山势绵延起伏。“大田村是全国首个村级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试点村,目前‘身价’1.6亿元。”大田村党总支书记项萍说,真金白银的生态价值为村里吸引了众多投资者。
GEP通过量化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为“绿水青山”赋予了可度量的经济价值。
浙江制定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连续多年在30余个市县开展GEP核算。2022年底,浙江省首个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在丽水上线,开展各类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交易,累计收储生态产品3839宗、成交3137宗,成交金额131.01亿元。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出台相关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
创新业态品牌,激发生态产业潜能。看山景、住山居、品山耕、喝山泉……在丽水,“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丽水山耕”公用品牌近3年销售额突破160亿元,“丽水山居”成为国内民宿发展的排头兵,“丽水山泉”年销售额近4000万元,擦亮“生态牌”激发出生态产业潜能。
浙江因地制宜探索“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立足生态资源、强化市场运营,培育壮大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
目前,浙江已建成单条超10亿元“土特产”全产业链126条,总产值达3216亿元;连续13年实施2800余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项目,一批古建筑、古村落重新焕发生机,形成百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万个景区村发展格局。
创新技术赋能,提升生态产品含金量。“塑料瓶每个2毛,破旧渔网每公斤5元……”在台州大陈岛,68岁的王忠富靠着回收海洋塑料垃圾,每月能增加1000多元收入。这些塑料垃圾将被制作成环保丝巾、环保袋等产品。
此外,村民们回收塑料瓶等行动,还会被数字化平台测算成能上市交易的“碳汇”。首笔2200多吨碳汇,被一家光电企业以10万多元的价格拍下,拍卖所得款项打入大陈岛共富基金,按照村民参与“蓝色循环”的贡献度发放补贴。
2020年,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蓝色循环”项目在浙江台州启动。“蓝色循环”依托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海洋塑料从收集到再生的全程可追溯,已吸引超过62300人次参与其中。2023年10月,这一生态治理创新模式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让数字技术应用于生态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易各环节,浙江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资源运营服务体系,进一步打通生态资源转化的“最后一公里”。2021年5月,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落户浙江,在建设交易平台、集聚技术资源、创新推广模式、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开展大量探索性工作,累计已促成绿色技术交易1989项,交易金额达49.26亿元。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