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浙江财政新闻联播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财政深化“扩中提低”改革连点成线织就海岛共同富裕带

  2021年以来,普陀区财政局牢牢把握共同富裕实现目标路径,坚持产业生态的规模升级、乡村振兴的场景再造、公共政策的集成优化,实施连岛开发、主题打造,串点成线合力打造海岛共同富裕示范带,实现公共服务海岛普遍覆盖、普遍共享。截至2021年底,全区人均GDP达14万元人民币,低收入渔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74万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国前列;城乡收入倍差缩至1.61,城镇登记失业率1.49%,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激发目标人群增收潜力,提升共富底气

  一是扩大产业转型规模,增加就业岗位。投入产业扶持资金1.7亿元,支持产业平台建设、新旧动能转换,通过产业升级增加就业供给。发挥主城区产业平台集中带动效应,以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装备、生命健康等海洋科创产业集聚,优化就业结构,扩大就业岗位库,培育就业新形态。海洋生态创新谷、大健康产业平台等八大经济产业平台完成投资28.4亿元,新招引企业、项目822个,实到市外注册资金37.7亿元,新招引企业贡献税收约5亿元,带动居民工资性收入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率达71.3%。

  二是升级创业生态内涵,丰富增收渠道。每年投入100万元,发展大学生创业园“普陀湾众创码头”和全省首家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平台“普陀军创园”。整合政企资源,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打造“种子仓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企业培育链,以多类型产业孵化载体放大双创集群效应,构建雨林式楼宇经济。两园区共培育省级科技型企业81家,创业带动就业4000余人,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辐射带动1.5万平方米以上的规模楼宇19幢,集聚企业约3000家,创造就业岗位8.7万个。

  三是壮大专技人才集群,树立激励示范。坚持“人才强区”战略,投入人才资金5120万元,加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产业人才引培,壮大技能人才体量,以技能人才建设成果助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进大专以上高校毕业生3259人,在全市四县区中排名第一;校地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1381人,普陀生命健康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集聚生命健康类企业工程师30人,其中国家级顶尖工程师7人、骨干工程师13人、基础工程师10人。

  二、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筑牢共富根基

  一是联建共富平台让农业强起来。聚焦优势特色产业,投入500余万元,以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为目标,推进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促科技与生产、集成与示范、培训与推广紧密结合,完善“农业技术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基地”四位一体的农技推广体系,促进辐射带动。建成省级科技示范基地15家、农业公共服务中心6个、科技示范户160户,科技示范基地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辐射带动渔农户2500余户,亩增效10%以上。该区获评省级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桃花、展茅获评省级农业特色强镇。

  二是联兴共富产业让农村富起来。实施资金支持、用地保障、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结合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闲置农房盘活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工作,加快推进“乡村+民宿”“乡村+乡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建成白沙岛陌邻佑舍民宿集聚综合体、花朝园康养小镇等特色生态,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盘活闲置农房840套,为村民带来户均约3万元年租金收益。经济薄弱村全部清零,村集体经济收入近80%为经营性收入,80%村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

  三是联创共富场景让农民实起来。投入财政资金1300余万元,积极发展品牌渔农家乐、精品民宿、品质休闲游等农文旅多融合业态。以民宿、渔农家乐等新业态为抓手,加大品牌化产业平台和新型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撬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建成省市级渔农家乐特色乡镇3个、聚集村8个,创成普陀田园综合体、蚂蚁岛红色教育基地等“网红”打卡点。2021年,全区渔农家乐接待游客88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3.65亿元。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58元,增长11.8%,增速高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个百分点。

  三、健全民生兜底保障机制,打通共富路径

  一是民生资源沉下来。用好医疗、教育、养老三大贫困代际传递阻断阀,投入11.57亿元,硬件设施改造和软实力提升结合,缩小偏远海岛与本岛差距,海岛群众家门口就医、就学、养老便利化、优质化程度大幅提升。7家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均公建民营,示范带动海岛照料中心、托老所等养老机构转型升级;5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品质提升全面完成,站室标准化率升至90.53%;海岛生均公用经费比城区上浮25%。

  二是保障标准提上来。紧紧抓牢托底减负底线,投入资金5.3亿元,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在应救尽救、应保尽保、应帮尽帮的基础上,将临时救助对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延伸扩面,将新居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弱有所扶”向“弱有优扶”转变。深化医疗补充型救助新模式,借助慈善、保险等社会力量,低保低边对象医疗报销比例最高达到93%。

  三是慈善业态活起来。实行政府引导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以政府适当投入撬动社会力量协力扶弱帮弱,充分发挥慈善的第三次分配作用。积极探索精准募捐模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定向捐赠,加快慈善事业由传统单一的政府主导向多元化社会参与型转变。推出定向认领募捐救助项目30个,扶持养殖类造血扶贫基地3个,吸收带动68户困难家庭以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供给方式获得报酬和利润,平均每户养殖户年养殖收入约1.8万元,种植户平均年种植收入约1.7万元。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