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温岭财政以数字财政建设推进现代财政规范化治理
近年来,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数字化改革,以数字化改革作为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的“船”和“桥”,掀起了全省各领域各方面改革浪潮。温岭市财政局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数字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聚焦群众需求和治理需求,积极争取改革试点、迭代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创新搭建数字化平台、努力拓展各类应用场景,财政数字化改革效应加快释放,形成了一批独具辨识度的温岭财政数字化改革成果。
一、数字引领,跑出服务加速度
一是涉企奖补“一张网络”提速兑付。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支撑,打通温岭市资金云平台、台州“政企通”平台和浙里办平台,将各类产业奖补资金整合到“一张网”办理,实现了财政奖补项目兑付全流程“零次跑”。通过大平台数据共享共用,逐步打破了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以网上流转形成的电子审批单直接作为审核和资金兑付的依据,全面取消审批过程中各部门联合发文等环节;以各部门同步、并联办理的模式,削减交叉重复的审查环节,兑付提速67%以上。以条目式、菜单式发布,快捷搜索一步到位,实现政策公开“看得见”、奖补兑付“随时查”、奖补依据“找得到”。截至11月底,温岭市资金云平台申报 1814 个项目,网上申报资金达3.01亿元。
二是阳光采购“一个平台”扶小助微。充分发挥“云数据”集成效应,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政府采购全流程网上办理。积极引导本地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加入政采云“全省一张网”,推动温岭企业产品“走出去”、资金“流进来”。截至11月底,共入驻网超本地供应商2461家,入驻数量居全省县(市、区)首位。利用“政采云”平台业务协同和数据集合优势,实现金融服务平台和“政采云”金融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支持政府采购中标的中小企业以中标(成交)通知书和政府采购合同作为凭据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履约保函等。截至11月底,减免履约保证金1.2亿元,降低中标(成交)供应商垫资压力近2.6亿元
三是投资项目“一套系统”云端漫步。上线具有网上项目申报、项目实时追踪、现场情况反馈等新功能的政府投资项目预结算审核管理平台。构建起建设单位、中介机构、财政部门三方协同、数据共享的“互联网+财政审核”新模式,改线下跑为“云端漫步”,实现数据集成、业务集成,减少证明材料在部门间的重复传递。每年可减少预算、结算纸质文本2400套以上。同时,对工程建安费用在400万元以下的结算项目实行备案管理、事后抽查,项目报审由原先平均用时 8天压缩至1天。建立平台短信实时提醒功能,预算结监管平台向业主单位同步推送从报审到审批结束全过程的短信,实现管理模式从“人找事”到“事找人”的转变。
二、数字赋能,传递便民新温度
一是医疗电子票据改革纵深推进。以智能便民为目标,积极争取到台州骨伤医院作为省内民办非营利医院全流程电子化票据试点单位,通过启用全国统一的医疗收费电子票据样式,规范电子票据数据,打通系统间数据交互壁垒等手段,助力试点成功,填补了省内民办非医院收费票据全流程电子化的空白状态。自电子票据上线后,患者就诊平均等待时间下降65%,高峰期排队平均等待时间下降70%。同时,推进以医疗收费电子票据为依据的医保联网结算,实现医院、医保、财政三方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相关单位可用过互联网直接收集、查验发票,有效解决患者因纸质发票多而报销不便的问题。
二是“浙里垫付”场景应用全新上线。大力推进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抢救费用垫付“一件事”改革,今年6月,我市被列为省“浙里垫付”--“掌上办公”模块试点县市。“浙里垫付”应用与“浙政钉”掌上办公模块全面贯通,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和“浙里办”两个入口,实现垫付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改革后,仅需一张身份证明,平台就可自动获取相关部门数据,申请救助人无需再提供其余佐证材料。让抢救费用垫付申请更加便捷高效。截止今年11月30日,“浙里垫付”应用场景已在全市成功办理垫付业务74笔,垫付金额565.08万元。
三是涉农惠民补贴实现“一卡”发放。打通平台与市民卡中心、省大数据库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三条信息通道,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调用。建立社保卡“一卡通”发放机制,将过去财政涉农补助资金由多个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发放到收款人的不同银行账户,变为通过一个平台发放到“一张卡”,实现市民领补助“一次也不用跑”。目前,所有分配到人(户)的涉农补助和民生补贴财政资金全部纳入乡镇公共财政服务平台管理。纳入乡镇财政公共财政服务平台累计不重复项目60个,2021年1—10月通过平台发放金额约4.93亿元,受益群众达104.7万人次。
三、数字加码,筑牢监管强力度
一是配好国库支付“安全锁”。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规范政府和部门收支预算执行的管理流程和规则,强化支出指标约束,保证资金支付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将电子凭证安全支撑系统与代理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互联,将传统依靠“大红印章”的人为安全控制模式扩展为多道电子化“安全锁”共同作用的立体防护机制,改“签字画押”为“电子签章”,保证未经授权的用户“进不来、看不到、改不了”,经过授权的用户“丢不了、拿不走、赖不掉”。实现资金支付“环环相扣、互相牵制、有始有终”。截至目前,共减少全市260余家预算单位传统印章23.7万个,新增电子签章3.4万个。
二是筑牢乡镇内控“防火墙”。以乡镇内控指引建设为基础,以乡镇内控信息化建设为表现,着力抓好乡镇内控建设。按照镇街内控建设与基层财政资金规范化管理要求,全面梳理预算、收支、采购、资产、工程项目、合同等内部经济活动重点领域的内控管理制度和流程,形成《温岭市镇(街道)内部控制指引》。优选坞根镇为内控数字化改革试点建设镇,在完善该镇内部制度体系基础上,搭建数字化内控系统。确保每一笔资金使用时,都要通过系统“对比验证”,对不符合规定的申请、报销进行“系统”拦截,以信息化助力坞根整体风险管控。自今年10月系统上线以来,审批报销各类资金2361万余元,退回违规事项、单据共计205次,涉及金额1011万余元。
三是织密国有资产“监管网”。针对国有资产监管数据及时性和针对性差等问题,结合现阶段国资监管的要求,开发建设覆盖“人、事、资产”等要素管理的“温岭国资国企数字化管理系统”。系统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挖掘利用信息资源,对企业的主要业务数据的采集、审核、报送、存储、统计、分析和信息发布等功能实施一体化管理。实现数据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市国有企业人员、资产、产权等信息,有效提高国资监管效能。截至目前,实现市属企业1424人的人员数据录入,266宗国企物资采购的线上审批备案,290个国企银行账户的信息监管。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