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浙江财政新闻联播

强创新 强带动 强监管——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构筑乡村振兴资金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松阳县财政按照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立足县域实际,强创新、强带动、强监管,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政策供给,优先保障财政投入,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该县先后三轮被列入省级扶持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获省补助资金7250万元,共有70个村列入项目建设;连续两轮被列入我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涉及10个村资金共4000万元。2019年统筹整合资金9150万元用于农村饮用水提升、农村厕所改造、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等民生工程。一、强创新,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一是创新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创新财政支农资金工作体制机制,建立财政支农整合资金工作定期研讨会议制度,积极构建县级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全力破解涉农财政资金使用分散难题,将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资金纳入同一资金池管理,有效打破专项资金部门化的状况,做大地方财政用于乡村振兴资金盘子,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整合省级专项资金、两山(一类)、一事一议、移民资金、民族专项、扶贫资金、美丽乡村、文保资金、传统村落、农家乐提升等涉农项目资金,2018年统筹整合资金1.93亿元,2019年统筹整合资金9150万元用于农村饮用水提升、农村厕所改造、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等民生工程。 二是创新资金多元投入格局。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更多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投向农业农村,通过村级项目实施,实现重要节点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的传承、宗族聚居古村落等村项目建设的引领,实现以点带面的良好示范作用,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该县是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建有试点村10个,试点项目总投资近1.73亿元,其中省级试点专项资金4000万元、整合地方财政资金4645万元,村级自筹资金投入3437万元,社会资本投入5185万元。在农污治理项目建设环节,该县通过向上争取、自身整合等方式筹集农污水治理资金约3.2亿元,其中省专项资金10719万元、特扶资金(两山资金)14959万元、中央环保资金363.8万元、一事一议资金2969万元、县级统筹资金2885万元。 三是创新资金简化拨付流程。进一步巩固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切实提高财政专项涉农资金拨付效率,根据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要求,编制部门预算时,部门(单位)将项目预算细化到具体单位、具体项目,加强项目资金分配管理,简化资金拨付流程。县财政下达预算时直接将支出指标下达到基层单位,其中乡镇、街道及村级组织所实施项目及补助性资金,除另有规定外,按乡镇财政资金就地就近监管的原则,指标直接下达到乡镇、街道。对于分配标准基本确定的项目,主管部门及时落实项目资金,制定资金预拨分配方案,并按照资金需要或项目验收情况,实行预拨+结算相结合的支付方式。2019年,该县直接下达扶贫资金到乡镇(街道)用于农民饮用水提升项目共计150万元,当年该项涉农资金支出进度达100% 二、强带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是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项目的实施,形成土地股份合作、有机农耕、乡村旅游、民宿开发、物业联建、抱团飞地等多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产销经营合作、休闲旅游、民宿经济等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村集体增实力、农民增收益、产业增效益。比如,该县光伏小康工程采取集中式光伏电站为主的建设方式,总投资约1.51亿元,其中争取省级扶持资金0.81亿元,按照4951比例分红,预计每年可为75个省级结对帮扶重点村每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扶持全县6000余户低收入农户户均年增收800多元。 二是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加快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行动,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和特色精品村,依托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项目建设平台,深入挖掘生态资源丰富、田园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支持村集体以生产经营合作、生态资源开发经营、联合抱团发展物业、混合经营等的四种模式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效推动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增值增效。如扶持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三轮共有70个村列入项目建设,完成项目建设的村经营性收入平均增长5万元以上。 三是带动农村基础设施提升。通过美丽乡村村级试点等项目的大力实施,进一步改善了村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和农村综合环境,激发了村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有效的打造出一批宜居、宜业、宜游村庄,农村群众生活幸福感显著增强。如一事一议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和带动,建成5A级景区村,安岱后村成为全市红色旅游、培训教育重要节点;每年投入1200余万元用于农村污水处理,截至11月底,该县共建成农污处理设施892个。 三、强监管,保障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一是健全资金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财政存量资金动态管理机制,设立财政支农项目储备库,盘活存量资金,主要分年初预算统筹安排、年中检查清理结余结转资金和年未结转结余清理,对于执行中情况发生变化而无法执行的项目资金,以及无须再支出的据实结算项目资金,全部收回县财政总预算,重新安排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资金支持的领域,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发挥财政杠杆作用。1-9月,全县共清理回收涉农项目资金11446万元,重新安排用于传统村落等民生工程建设。 二是健全资金监管评价机制。完善乡镇(街道)就地就近与财政监督检查结合的资金监管机制,建立村级资金担保互助会、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等资金项目竞争性立项制度,严格落实对项目立项、资金补助实行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确保乡村振兴领域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监管安全高效。对项目资金实行绩效评价,明确今年评价的所有项目均将进行绩效评价结果反馈与通报;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将年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向县人大和县政府汇报,重点项目的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报送县人大、县政府,并在部门预决算中公开,实行网上公示。 三是健全资金绩效分配机制。以各项财政奖补工作为抓手,完善以项目绩效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特别是在省级试点项目资金分配上实行竞争性分配,对乡镇(街道)、村项目实施积极性高的,项目带动效益明显的予以资金优先保障,并在项目完工后予以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效益最大化。如该县集中2019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770万元用于竞争性分配,在试点村选择上,采取乡镇(街道)上报、专班实地察看、部门联评方式立项,目前该资金涉及的49个村级项目已全部顺利完工。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0年02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