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强政策扶持,促多元保障。出台《嘉兴市秀洲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扶持重点和补助标准。区财政在年度预算中安排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美丽乡村示范镇、精品线、特色精品村、精品示范村(3A级景区村庄示范村)、优美村庄、优美庭院等创建方面;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引进社会资本的考核力度,引导更多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投向农业农村,努力培育一批环境优美、特色明显、宜居宜业、风尚良好的江南水乡农村。
二是强机制融合,促推进合力。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会、推介会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精品线建设理念,形成“召开一次部署会、成立一套项目建设班子、建立一套项目推进机制、组织一次项目参观、召开一次项目建设动员会、上好一堂宣传课的“六个一”工作机制。针对精品线上G524国道、东方路等主干道长期施工的不利因素,精品线建设坚持与城镇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美丽河湖、农业“一区一镇”产业规划、城乡生态环境改造和设施用房提升、农村道路改造提升、强村计划、文化元素(名人文化、佛教文化、古桥古树、旅游景点等)等的“七结合”方式,形成了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的秀洲智慧。
三是强规划设计,促布局优化。在2017年完成秀洲区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基础上,加快启动精品线专项规划,选择有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的规划单位进行项目设计,明确专家亲自指导、审查项目,杜绝专家挂名现象,确保规划品质。2018年深化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工作以来,按照“全区精品线一盘棋”的格局和步骤,突出重点,明晰思路,打造了精品线建设样板。2019年全市精品线规划评审后,围绕十宜十忌”“十有十无”“四多四少”原则,组织设计单位对景观节点、文化底蕴、长效运维等内容进行了进一步提升,同时先后邀请中国美院、乡伴文旅等有关专家团队对项目关键节点进行技术指导,如北部湿地水乡线今年将结合沿线实际,新建各具特色的27个节点,进一步优化沿线环境。
四是强特色引领,促“一线一品”。深度挖掘三条精品线的环境特色、产业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做到“一线有一品、四季有四景”。其中南部梅林果乡线串联了庆丰、建林、泾桥、建北、洪合等精品村以及军事展示馆、梅溪老街、嚗书亭和现代农业园区等节点,打造以历史休闲和生态文化体验相结合的生态线;北部湿地水乡线以运河文化为主线,结合长虹桥、一里古街、运河文化、河荡文化、栖真寺、张绍忠故居、菱文化展示馆、农民画、银杏天鹅湖等重要节点,通过民俗活动和地域特色的提炼,形成湿地水乡生态线。
五是强整治提升,促全域秀美。以“四清四化三提升”为重点,在所有行政村加快村庄清洁行动全域排查进度,对精品线周边的重要道路沿线采用高清无人机拍摄。按照“查一改十”工作部署,第一时间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实现全区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着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依托“全科网格制”和“双路长制”等长效监管机制,做到新增问题点位“即查即改”、老旧问题防反弹。上半年以来,累计出动排摸和督查人员50人次,发现农村环境卫生问题6500余个,并对发现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点位清单,进行销号式清除。
六是强产业转型,促强村富民。广泛调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推进美丽乡村与美丽农业融合发展,发挥特色农业优势,发展民宿、农家乐经济,提升农民和村集体收入。建林村、潘家浜村、古塘村等均培育了多个特色民宿示范点。其中潘家浜村农户已投入3000余万元,建有民宿、农家乐、拓展训练基地、野炊、水上游船、垂钓、乡野迷宫等项目,实现旅游经营总收入1200万元,村民直接收入61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长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