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财政“四做四促”推动“消薄”工作
一、抱团联合,做精“联”的文章促“补血”。对区位优势不明显、发展规划受限、发展空间较小的相对薄弱村,采取“抱团联合”,实施三大项目建设并从中获得收益。
(一)“高新园科创中心孵化器”项目。设立市乡村振兴有限责任公司,由公司牵头联合部分区位劣势、条件落后的相对经济薄弱村抱团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量化分配到相对经济薄弱村,村与乡村振兴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新公司,建设“高新园科创中心孵化器”项目。总投资资金6000万元,新建9幢标准厂房及配套用房,总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每年产生的400多万元,每年各参与项目的薄弱村按权益分配收益,充实了村集体“腰包”。
(二)“移民创新创业小微企业园”项目。集中移民村扶持资金量化分配到80个移民村(相对薄弱村),再由建德市高铁新区管委会与移民村合作,共同出资1亿元,成立专门公司,采取实体运营,投资建设“移民创新创业小微企业园”项目,新建11幢厂房及配套综合楼,建筑面积56309平方米。项目建成后预计年租金可达700万元,每年每村可获得收益分红5-8万元。
(三)“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设立两山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作为该市土地整治项目主,承担垦造耕地、旱改水及建设用地复垦等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主体。通过项目实施,建成连片标准农田,交给村集体引进现代农业、果蔬乐园、养生养老和民宿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促进村级债务有效化解,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四多模式”,做深“转”的文章促“活血”。近年来,建德市通过省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具有建德特色的发展村集体经济“四多模式”,利用土地、房屋、山林等资产资源,做深“转型升级”文章,实现从输血向活血转变。
(一)多形式创新经营。通过领办土地合作社、创办服务型组织、发展美丽经济、探索资本运营等形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如莲花镇戴家村抢抓乡村旅游发展契机,成立游客接待中心,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新兴业态,每年新增经营性收入30多万元。新安江街道新蓬村积极盘活村集体资产,通过三改一拆行动,把村原来在320国道旁的废旧建筑物拆除,定向为桐江驾校打造汽车驾驶培训中心,租期15年,年租金43万元,每五年递增10%,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二)多渠道搞活开发。通过实施盘活集体闲置资产、推进土地整治、加快集体资源开发利用、组织实施光伏发电等项目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乾潭镇安仁村以“返租倒包”形式将农户土地返租后进行规模流转,年收益达100余万元,村民以股东分红方式享受农保、医保等各项福利。梅城镇葛家村充分利用村集体资源,在村办公楼和村农贸市场屋顶安装光伏发电项目,2017年底完成并网发电,每年收益可达25万元以上,项目质保期25年。
(三)多途径做大资产。通过发展物业经济、特色经济、休闲旅游等途径来搞活村集体经济。大慈岩镇新叶村以“风情小镇”创建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为抓手,使古老村庄焕发新活力,采取景区式管理,年门票收入分成达100余万元。航头镇大店口村利用中心村建设项目为契机,合理规划布局,保障用地指标,建设村农贸市场、农民公寓楼商铺等集体物业项目,为村集体新增房产类资产近5000平方米,每年可获得租金30多万元。
(四)多方位规范管理。通过规范村级工程项目管理、村级债务管理、严控非生产性支出等举措,不断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有效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航头镇突出“化旧债、控新债、促创收”,2017年全镇村级项目投入达6838万元,比五年前增加了5940万元,但村级债务却由五年前的1537万元降至100万元;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5个,占83.3%。
三、战略合作,做优“融”的文章促“造血”。积极推动政银合作改革,与市农商银行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 ,实施“115”工程,并将其纳入乡镇街道、村干部考核履职考核,做优“农村金融”文章,破解消薄发展项目融资难问题。
(一)1000万元支持消薄发展工程。建立政银合作“金融强村”平台,实施精准扶贫,提供1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助力消除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工程,并重点出台推广强村富民贷、美丽乡村贷、光伏贷等系列信贷产品,助力提升相对薄弱村的“造血”能力。
(二)1000万元支持金融服务工程。三年内投入1000万元用于建设金融便利村的创建与考核,租赁村级集体闲置资产,发展丰收驿站100家,激活农村存量资产,助力推进“消薄”工作。
(三)50亿支持乡村振兴工程。三年提供不少于50亿元意向性融资额度,全面实施“百村、千社、万户”为主题的金融服务工程,对接该市乡村战略行动计划,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四、重点特派,做足“人”的文章促“固血”。党建引领改革创新,开拓性地在部门和乡镇(街道)副科局级以上市管干部中,选派了131名乡村振兴特派员下村蹲点,帮助相对薄弱村里理清思路、联络资源、实施项目,做足“人”的文章,重点推进“消薄”工作。
(一)创新机制。出台了《乡村振兴特派员管理办法》,按照每周要到村里工作半天以上、每月要向所在乡镇(街道)报告工作情况,每季召开例会,开展“互看互学大比武”、年底进行业绩考核的“周记月报季会年评”的工作机制,营造你追我赶的创先争优氛围。
(二)明确重点。对全市125个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全部选派了乡村振兴特派员,主要职责任务是强党建、促发展、优治理,确保到2018年底村级负债有明显下降、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和年经营性收入有明显上升,并确保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以下的相对经济薄弱村和年经营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
(三)完善机制。深化开展“百千万”“组团包干”“牵群联村”等活动,发布村干部管理新20条,全面推行支部工作标准化,落实“123”基本规范。同时,探索“有事好商量”“最多反映一次”等活动载体,增强乡村治理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功能,引导村干部办实事、干成事、不出事,全面打赢“消薄”攻坚战。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