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濛桥村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濛桥村位于常山县大桥头乡北面,由原桥坑、濛淤两村合并而成,全村共1078户、3156人口。长期以来,村集体经济单薄、村民致富渠道单一,是典型的空壳村、贫困村。2015年,村两委班子抢抓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大机遇,发挥山好水美的大优势,创新推行“公司+集体+大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竹筏漂流、水上娱乐等休闲旅游项目,项目总投资330万元,其中省财政厅补助资金80万元。短短两年多时间,村庄环境和村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万元,走出了一条以山养山、治水富水的美丽经济发展新路,实现村庄面貌大变样、干群精神大提振、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大发展的多重效应。
一、发展历程
1.打包“绿色资源”,旅游持股。一是盘活“造血点”。濛桥村是抗日战争期间的重要红色站所,漫山遍野的毛竹,村民就地取材,2015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项目—濛桥竹筏漂流,项目总投资330万元,具体包括在村道路口建标志性建筑—仿古牌坊、村庄内道路沿线绿化庭院改造、竹筏漂流起点码头道路拓宽等,为村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支撑。提炼“红竿”精神,就是要通过发展盘活竹筏项目更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二是打造“赢利点”。依托竹筏漂流项目,打造精品旅游区块,争创3A旅游景区。通过“公营村建+X”模式,入股浙江常山濛州漂流开发有限公司,占股20%,明确旅游持股由村党支部领唱,村委会配合,采取引导村民入股方式,配套建成濛桥特色美食购物一条街、农家风情餐厅5家、特色民宿80余间,实现旅游收入80余万元,带动当地村民就业120余人。三是找到“多赢点”。强化村民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实行薪酬制和承包制等,参与公司日常管理运营。如竹筏漂流项目、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带动当地村民就业210多人。
2.抱团“乡贤志士”,农民参与。一是学样板说服投资。春节期间,召开濛桥寓外乡贤座谈会,以诚相待,说服有意向的乡贤回乡投资,1月底,与浙江濛桥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商签订合作协议,对占用河道、河滩等村公共资源的水上部分项目,村集体占股20%。2018年4月1日前完成一期的漂流运动区、水上娱乐区、房车营地区、沙滩烧烤区建设,并开业运营,预计可实现旅游收入230余万元。二是用实例组建协会。学习先进地区的做法,由村集体出面成立农家乐发展协会,引导经营户开展诚信、安全农家乐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自去年8月公司成立以来,共接待团队游客12批3000余人次,同时加强散客引导,5家经营户实现收入15余万元。三是互助会解决筹资。利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发展民宿床位的给予采取2000元/个的补助,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发展乡村农家乐。由乡政府牵头组建资金互助会,帮助1家经营户解决5万元的旅游信贷支持。
3.寻求“深度合作”,多元融入。一是寻求“新伙伴”。坚持“走出去”的思路,由浙江濛桥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出面,与联众木屋等省内外多家公司谈合作,创新“1+N”模式,强强联合,共同开发濛桥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二是唤醒“旧乡愁”。围绕“书香流芳、竹韵濛桥”主题,进一步挖掘书香、竹韵等人文内涵,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唤醒乡愁记忆,打造独具特色的书香诗画庭院。三是开发“新记忆”。聘请杭州设计团队做规划,以芳村溪为主体向两岸拓展,打造慢生活休闲区。为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沿溪游步道、赤山古渡已建成,“古井问饮”“临江古道”正在建设中,“书画院”、“老艄公”古民居、跨河索道、木屋民宿区和“望登台”游步道已完成初步规划。通过做大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发展,聚力打造“竹韵濛桥、养生福地、绿色田园”三位一体的生态旅游模式,促进项目做大做强,增加村集体收入。
二、取得成效
1.农民收入更多元。随着旅游公司的运营,带着自然资源和农民群众联合闯市场,外出村民纷纷返乡,掀起了就业创业潮。自旅游持股模式运营以来,给当地村民带来土地流转费、艄公劳务报酬、农家乐经营收入、水上游乐收入和土特产竹制品销售的“五业”收入,累计创收80余万,120多人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2.干群干事更齐心。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村支部书记姜小平作为村级“领头雁”,把强村富民的事业当作家业,在全村树立起了“想干者有舞台、实干者得实惠”的导向,让干事成为主旋律,党员、村干部、村民人人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短短一个月内,就构建起独具濛桥特色的山村山水画廊和筏漂体验区,发展民宿床位80余个,实现旅游收入30多万元。
3.农村管理更有序。在农民持股项目中全程植入党建,对创新的经济主体落实“党建+红色”“党建+产业”“党建+项目攻坚”管理,全村80多名党员组成“竹韵策划智囊团”“濛桥宣传小分队”,采取党员干部领项目、晒效绩等办法加快项目推进力度,如创新“公司治水”模式助力村级管理,即由公司全部或部分承担乡旅经营范围的保洁、基础设施的维护,年均节约“五水共治”、公共设施管护费2万元以上。
三、经验启示
2015年以来,濛桥村两委干部摒弃以往“等靠要”的“不作为”态度,主动“走出去”取经、“请进来”指导,“静下来”思考、“坐下来”探讨,依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项目—濛桥竹筏漂流,入股浙江常山濛州漂流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引导村民入股方式,率先发展竹筏漂流项目,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为了让漂流项目做大做强,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利用公共资源撬动民资,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企业、村集体、村民三者之间的互利共赢,为该村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