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普陀区“生态+海钓+文化”探索打造白沙岛休闲渔业综合体
近年来,休闲渔业逐步成为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保障生态平衡、产业扶贫和渔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普陀区围绕“省级传统村落”建设,抓住“渔业供给侧改革”契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打造“生态+海钓+文化”一体化休闲渔业,助力稳增长、惠民生和渔业升级转型。截至目前,该岛年接待游客量从2008年的7500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16.4万人次,渔业总产量1.42万吨,同比增长8.5%,总产值突破7000万元,同比增长9.2%,白沙岛基地二期于10月获“全国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
一是创新生态发展模式,促进“渔业+生态”平衡发展。为缓解传统渔业带来的海洋环境压力,在白沙岛海域持续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实施周围海域人工鱼礁投放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程,依托人工生态系统,创新海洋生态发展模式,带动海上休闲游产业,推动海域渔业实现弃捕转牧式良性发展。截止目前,白沙海洋牧场已建设总面积达49.75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750万元,建设人工鱼礁49.75万平方米,放流鲷类、虎头鱼、多宝鱼等各类海洋生物资源185万尾。
二是开发休闲海钓旅游,推进“渔业+海钓”稳步前进。瞄准“建设大众海钓基地、打造国内一流钓岛”总目标,改造升级休闲服务场所基础设施,扩展外宣平台。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完成南、北两条总长7公里的环岛道路,建成13处观景平台及游步道和2处钓场,含有钓点16个,可同时容纳300人参钓,并组建导钓员队伍。成功举办5届“白沙杯”专业海钓比赛和首届“白沙杯”休闲海钓邀请赛。积极参加渔博会、山海协作洽谈会、国内各类旅交会等宣传促销活动,进一步打响白沙旅游品牌知名度。
三是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打造“渔业+文化”创新发展。坚持基层文化需求为导向,满足产业转型发展和渔村居民休闲生活需求。秉持文化与渔业融合发展,突出文化灵魂,挖掘传承渔业文化。以渔文化为基础推进市户外运动、市海钓、舟山日报小记者实践等基地建设。修缮渔俗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组建渔嫂讲解团,同时开展鱼拓画展示等活动,弘扬传承渔业文化,营造浓厚渔俗氛围。目前,已累计接待各类团体65余个、各界群众8000余人次。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