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财政创新“三大模式”开拓发展新路子
今年以来,常山县整合有限财力、创新支持方式、合理化统盘,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今年,共盘活存量资金2.9亿元,主要用于建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1.2亿元,同级政府收回7000万元,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亿元。主要做法:
一、创新政府性产业基金模式促进产业转型
一是设立基金、开创先河。常山县深刻认识设立政府产业基金是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借力,第一时间与省财政厅、省金控集团对接,科学分析把握县域产业发展特色,构建常山县政府产业基金运作模式。率先出台《常山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设立衢州市首个政府性产业发展基金。产业基金规模为3亿元,首期出资1.2亿元。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分类管理、防控风险”原则运作,委托专业团队实行专业化管理,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为主,直接股权投资为辅的方式引导各类创新投资机构支持绿色农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主导产业发展,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二是实质对接、示范引领。常山县与钛和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工银瑞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联合发起设立全市首个县级子基金——钛和常山产业基金。基金总规模3亿元,其中:常山县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出资0.3亿元作为优先级,工银瑞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1.5亿元作为优先级,钛和资本(常山)公司自身并定向募集出资1.2亿元作劣后级。围绕常山“钙产业”核心优势,通过“产业+资本”的方式,子基金重点投向钙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包括石灰石矿业公司、碳酸钙企业及下游的相关新材料行业,发展壮大常山县新材料产业。基金通过股权加债权的方式投资该县钙产业龙头企业——浙江金雄有限公司3000万元,通过引进PE等战略投资者,促进省内外优质项目、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集聚。支持被投资企业对钙类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实现产业整合,积极打造钙产业龙头优势企业,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直接或间接上市。同时,通过钛和常山产业基金运营,为其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样本。
三是用活基金、实现“双赢”。常山县注重“两山”思想实践,大力推进“蓝天三衢”生态治理,不惜牺牲财政收入,关停了环境污染严重的碳酸钙企业。而政府产业基金运作新模式,出资3000万撬动3亿元社会资本,为常山县带来了新的机遇。政府产业基金通过GP公司运作管理,有效地促进产融合作,通过政府引导、示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投资难、融资难的问题,鼓励资本市场的发展。钛和资本公司在常山设立创投管理公司,为常山县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资本支持外,实现税收留存在常山县,预计每年增加2-3千万税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同时,可带动该县创投管理机构的发展,促进常山经济与资本市场对接。钙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将得到加快,钙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更加合理,石灰石资源的利用将更加规范有序,石灰钙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将大幅提高,环境污染情况也将得到改善,最终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创新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
一是试“点”先行引路。常山县是全省最早探索和推动PPP工作的市县之一,早在2002年,常山县芙蓉水库建设项目的电站工程部分投资以BOT模式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建设;2005年,衢常铁路建设开全国民营资本参股建设铁路之先河;2008年,常山县天马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以TOT模式引进社会资本管理污水处理厂的日常运维工作。2014年,常山县开建全国首个县级PPP模式污水项目——常山县天马污水处理改扩建项目,项目投资概算4400万元(出资比例为政府用二期项目土地入股占10%;投资商现金入股占90%),特许经营期26年(含1年建设期),期满后无偿移交政府。2014年10月浙江富春紫光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0.775元/吨污水处理费成为中标单位,目前该工程已全面完工投入使用。
二是延“线”齐头并进。成立全省首家正式挂牌的PPP管理中心——“常山县财政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管理中心”,中心设在县财政局,负责项目设计、储备、融资支持、政府采购管理、争议协调等职责,研究解决重大事项。成立常山县PPP模式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商务谈判组、法律咨询组、项目推进组等工作组。出台《常山县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实施办法》,出资3亿元设立衢州市首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引导基金,撬动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全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领域项目建设。
三是扩“面”增速推行。召开全县PPP项目推进会,将PPP工作职责和项目建设任务,层层分解到各乡镇(街道)、机关及相关负责人。组织全县各个层面的PPP相关培训,为县政府领导、乡镇、部门、企业等相关人员强化PPP理论基础。通过常山信息港、报刊、电视、微信等媒体,在门户网站开设PPP专栏,加大PPP项目政策宣传、先进典型的报道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建设。目前,常山县已确定首批PPP项目17个,总投资87.08亿元,项目涵盖水利、交通、公共服务、生态旅游等多个领域,包括路灯及亮化提升工程、常山县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工程(一期)、青石镇赏石小镇建设等项目。
三、创新村级公共设施管护模式经营美丽经济
一是引入竞争、放权基层。作为全省3个村级公共设施运行管护示范试点县之一,常山县在资金分配中创新引入竞争机制,按照 “有基础、有特色、有前景、群众有积极性、村级班子有战斗力”的“五有”标准,选出“想干事者”重点扶持,通过基层公开推荐、部门联动调研、现场陈述评审等环节,从全县180个行政村中层层筛选出31个试点村,并确定6个示范村重点扶持,同时预留40%补助资金进行绩效考核,对工作突出、机制创新、有亮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村和乡镇给予奖励,形成了以“放权基层、村级主导”为核心的村级公共设施运行管护常山模式。
二是主动作为、多样发展。实施村级公共设施管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投入巨大,财政不可能包揽。常山在资金筹措“向上级争取一点、财政安排一点、村集体经济投入一点、农户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等“五个一点”的基础上,在资金使用上向村级适当放权,允许村级根据实际情况用好用活财政资金,让村级干事热情高涨,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十足的新模式。如:东案乡弄坞村成立休闲旅游公司,村里利用管护资金对部分公共设施进行景观化改造,日常管护由公司负责,形成了“由建促管”的“弄坞模式”;新昌乡黄塘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村里利用管护资金修缮和建设村级公共设施,再以此作价入股,分红反哺管护,形成了“公建村营民管”的“黄塘模式”。
三是阳光操作、复制推广。村级公共设施运行管护是一个大赛场,特别是引入竞争机制后,许多有战斗力的村集体得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像黄塘、弄坞、徐村等多个试点村都借此脱颖而出,引起上级政府、部门重视,获得更多项目倾斜,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崛起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样板,在发展试点村的各阶段,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全程参与、多方位报道,实现管护资金分配运行的公开、透明,打造“阳光财政”、“透明政务”。在管护方式上不设规定动作,给予村级充分自主权,鼓励根据当地实际进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形成市场化、自主化、雇佣化三类管护模式,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在集体经济有一定基础的村推行市场化模式,即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管护;在村风和谐、村民积极的村推行自主化模式,即组织村中有威望的人士组成管护协会负责公共设施管护,经费由上级政府、村集体补贴,并接受社会捐助;在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推行雇佣化模式,即雇佣本村村民实施管护,签订协议、按劳计酬。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