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陆良县财政:推进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显成效
陆良县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的意见》精神,以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为目标,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财政投入到农村的生产发展类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村集体发展资金等量化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股金,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鼓励农民集中入股到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并按股份分享收益助脱贫,不断推进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
一、确定扶贫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县域内蔬菜、蚕桑、食用菌、马铃薯、烟草等县域优势产业资源,因地制宜,长短结合,既考虑当前发展现状,又兼顾长期稳定增收,同时还考虑农户的实际承受能力。调动和发挥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的优势,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市场信息、种植技术、物资保障和产品销售等服务,带领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辛勤劳动致富。原则上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能够带动全村70%以上贫困人口增收的产业扶贫基地。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探索“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建立新型的产业联合体,共同发展产业,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共同脱贫攻坚。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1个扶贫专业合作社,将不低于7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吸纳进合作社,由合作社统筹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在用好用活产业扶贫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扶贫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以订单、合同或协议的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上联企业,下联农户,发挥组织、管理、经营和纽带作用。陆良县68个贫困村和所有非贫困村,各组建1个由村集体主导、以贫困户为主体的扶贫专业合作社,所有行政村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
三、发展村集体经济。挖掘和利用好村集体的荒山、荒坡、农田、水域和服务等公共资源,流转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耕地、果园、林地等,引入能人集中经营,创建扶贫示范基地,带领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在有效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村集体从资源占用和管理中获得必要的经济收入。基层党组织和合作社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好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企业和农户做好服务的同时,可从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取一定的服务费和村集体资源占用费以保障正常的工作开支。
四、落实到户增收项目。以户为单位,全面摸清各贫困户实际情况,综合分析生产能力和发展潜力,围绕脱贫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增收计划,由帮扶干部按照增收计划,指导和帮助贫困户实施产业脱贫。到户产业增收项目充分考虑贫困户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耕地面积、物资保障和生产条件等,同时落实好市场销售途径,控制好市场风险,注重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对无劳动能力和无生产管理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流转、入社托管、作价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从中获益。精准到户建立产业扶贫工作台账,制定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脱贫计划书,各乡镇、街道和县直有关部门组织精干力量做好增收计划的论证和把关,并在产业脱贫中抓好技术指导和协调工作。
五、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6000元/户的奖补,或对有贷款发展意愿和贷款入股经营主体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小额扶贫贷款扶持,两项政策可以重复享受。小额扶贫贷款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与经营主体签订《农业产业精准帮扶协议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后,按《陆良县扶贫到户小额贷款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和程序办理。产业扶贫奖补资金必须用于产业发展上,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将奖补资金以入股形式入股经营主体,不得挪作他用。经营主体以订单、合同、协议或联合生产带动发展的,奖补资金不低于70%的用于生产所需物资奖补,30%可用于经营主体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技术培训、市场开拓、信息服务和销售服务等环节。扶贫贷款只能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或入股经营主体,需在村(居)委会和与之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经营主体监督下使用,如发现用于其他与发展生产无关的情况,村(居)委会和经营主体有权要求贫困户改正或上报县扶贫办通知金融机构追回贷款。奖补资金原则上在当年安排使用,也可以在3 年内安排使用,但不得超过3 年,为确保收入的稳定性和长期性,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按照50:30:20 的比例分3 年安排使用,发展特色林果可以当年一次性安排使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将奖补资金或小额扶贫贷款入股企业或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应按资金总额的100%入股,相应经营主体须保证在不超过3 年的时间内将股金全额返还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各年返还股金数额比例为40:30:30,并按当年结余股金数额给予贫困户相应分红。
通过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以及专业大户与贫困户联动发展合作股份机制,紧紧抓住项目实施、股份来源、合作方式3个关键,实行合同种植、订单销售,有效地缓解了资金压力,降低了市场风险,激活了村集体造血功能,变以往“输血式”被动扶贫为“造血式”主动发展。
陆良县绿盛园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是该县第一个股权量化改革试点项目,采取“支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爨乡绿圆菇业有限公司联合三岔子村委会100余户食用菌种植户入股合作建设反季节姬菇项目,该项目年产鲜菇8000多吨,合作社按每吨30元分配计算,村集体年收入分配在24万元以上,年收益率达到6.86%,户均分红达2000余元。
陆良县活水乡石槽河村委会依托鸿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合作社以肉牛养殖基地、美人椒种植基地、羊肚菌种植基地、葡萄种植基地、小龙虾养殖基地为载体,带领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寄养分成、务工增收等方式,推动贫困人口“造血”脱贫,走上合作社盈利、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发展新路子。目前,该合作社能繁母牛总存栏86头,美人椒种植1100亩,红提种植53亩,羊肚菌种植10亩。合作社实现年收入80余万元,除去水电、农药化肥、人工工资等成本后,纯利达51万余元。按入股资金的14%进行分红,入股最多的社员分红14000元,共惠及120户入股村民。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