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云南财政新闻联播

不忘初心担使命 管好“三资”出成效
——楚雄州会计管理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探索与实践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好用好农村集体“三资”,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楚雄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管理为切入口,着力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三资”监督管理,实现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从事后监督向实时动态全面监管、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封闭管理向开放透明管理的转变,为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调查研究找症结

  (一)“三资”底数不清晰。多年来,大多数乡镇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只注重对村集体资金的核算,放松了对村集体资产、资源的监管,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脱管漏管等现象突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造成的信访案件居高不下,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监督管理不到位。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运行10年来,信息化程度不高,网络信息化的查询及监管功能缺失,集中核算未实现县乡村组数据共享,管理部门不能实时掌握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导致上下级数据信息不规范、不一致,不能完全实现互联互通。

  (三)村务公开不透明。部分乡镇村务公开程度不高,部分村民小组存在长年不公开、公开不及时和虚假公开等问题,甚至以财务公开代替“三资”公开,村民无法及时全面准确掌握集体“三资”的使用和管理动态。

  二、解决问题出实招

  (一)强化部门联动,建立长效机制。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农业等部门协作联动,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明确部门职能职责,实现“统一平台、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的全面统一管理,积极构建农村集体“三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推动完善基层治理监管制度体系建设。

  (二)实施清理登记,全面掌握情况。深入开展“三资”登记清查工作,对村级集体“三资”分门别类详实登记,确保不遗漏、无偏差,全面掌握村级集体“三资”总量、结构、分布和效益情况。邀请村民代表全程参与清查核实工作,由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清查结果的全面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提出的异议组织调查复核。结合清产核资,开展以清账户设置、清各类存折、清公款私存、清资金出借、清以据抵现、清合同协议“六清”为重点的集体资金清理规范工作。

  (三)完善管理办法,规范管理流程。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根据村民代表会议表决结果,各村组与乡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机构签订《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协议》,研究制订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和责任追究办法,建立登记管理、定期清查、动态报告和审核反馈等制度。“三资”管理服务机构为各村提供会计代理服务、台账登记服务、档案管理服务和“三资”备案服务。重点明确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操作流程,包括征询、预算、听证、决策、备案、公开、实施、报账、审核等环节。

  (四)强化监督渠道,确保公开透明。注重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对村级集体“三资”管理情况加强日常监督。在各个行政村设立财务公开栏,村级组织每月主动公开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并在每个服务中心通过“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设置村务公开查询窗口,方便群众随时查询本村“三资”管理使用情况。“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在为各村提供服务的同时,对各项财务收支票据进行审核监督,对不符合规定的,要求补办手续或建议不予入账。乡镇政府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领导小组,配备专职人员,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力度,及时清理以据抵现,处理各类违规支出等问题。

  三、推进管理见成效

  楚雄州通过打造信息化管理平台,全州9县1市103个乡镇1100个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集体资金统一纳入管理,提高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效率与水平,推动农村“三资”管理迈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轨道。

  (一)建立信息化系统,实现实时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四项功能:一是实时反映。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原始票据、经济合同、实物等真实现状,通过电子扫描或拍摄照片的方式录入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第一时间反映“三资”实时信息,确保上网即可查询“三资”管理原始附件。二是实时预警。对大额资金支取、合同到期、款项收缴、“三资”公开、限额执行、票据核销、坐收坐支、收支审核等内容设置预警指标,实现自动预警提醒,及时纠正处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风险问题。三是实时跟踪。注重信息化数据共享,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事项事前审核、事中参与、事后监督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反馈与落实,实现“三资”管理的实时全面跟踪。四是实时公开。建立村务信息公开查询系统,从“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中提取数据,实现农村集体“三资”运行状况的实时动态公开。

  (二)建立“三资”平台,实现全面管理。通过建立健全“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资金、资产和资源的全面管理。一是实现资金全面管理。包括对现金和银行存款,村组集体原有积累、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发包、租赁、资产性处置等收入,投资、入股分红收入,“一事一议”资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以及补助、补偿资金,土地征用补偿,上级拨入专项资金,扶贫救灾款,各单位帮扶、社会捐赠等各项货币性资金的收支管理。二是实现资产全面管理。对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或控制的,能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村组集体投资兴建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水利、交通、文化、教育等基础公益设施以及农业资产、材料物资、各种长短期投资、无形资产等其他资产的管理。三是实现资源全面管理。包括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山岭、草地、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的管理。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途径,整合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让农民广泛参与其中获得更多增值收益,实现资金的严管严控,杜绝资产、资源脱管、漏管现象发生,盘活农村集体存量资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三)规范平台运用,实现互联互通。通过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管理部门可以实时监控追踪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源头,及时查询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过程,把过去事后监管变成实时监管,将会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贯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全过程,及时监控管理结果。通过平台运用,规范统一财务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互联互通,全面提高核算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完善监督手段,实现有效公开。一是结合农村实际,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上进行实时村务公开,方便广大群众查询,接受村民监督,提升群众满意度。二是通过将实地公开栏公开情况等相关信息图片录入管理平台,服务机构和管理部门可对村务公开情况进行实时查看和监督,从而实现村务公开的有效执行。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