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扶贫工厂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脱贫攻坚火热实践中,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坚持以“项目引领、就业脱贫”为立足点,按照“引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的思路,以“龙头企业+扶贫工厂+贫困户”“合作社+扶贫工厂+贫困户”等扶贫新模式,大力引进来料订单代加工智能电暖桌、电磁炉、马达线圈、电子变压器、滤波器、耳机、藤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到本地倚村建工厂,岗位送上门,让贫困群众“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一、“同频式”运转,引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县、乡、村三级分别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就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行业部门抓落实”的就业扶贫工作格局。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就业扶贫的工作方向,充分认识到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是促进贫困户增收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鼓励贫困劳动力勤劳致富,引导贫困劳动力主动就业。大力开展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家门,送政策、送信息、送培训、送技能、送岗位“五进五送”活动,强化工企对接,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定点、定向就业服务,做到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贫困劳动力对用工信息、扶持政策知晓率达100%,户均获得岗位信息推荐5次以上,着力营造“勤劳致富、务工致富”的浓厚氛围。消除贫困群众安于现状、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增强了自立自强、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志气,达到群众赢、集体赢、企业赢、产业赢的目的。
二、“保姆式”服务,促进扶贫工厂落地生根。对每一个扶贫工厂免费提供场地、装修厂房、工人招聘、培训资源及水、电、路三通等优质服务,确保工厂建起来、留得住。全县12个乡镇(街道)结合“种、养、贸、游、工”等产业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统筹谋划,多点发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利用乡镇、村集体闲置集体土地、旧学校、办公房屋、仓库等,以方便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就地就业为原则,引导、鼓励企业在贫困村设立工厂或加工点,把扶贫工厂建在村头、岗位设在门口,让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
三、“定岗式”培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围绕就业扶贫工厂技能需求,由人社部门牵头,扶贫工厂配合,整合人社、农业、扶贫等部门专项培训资金,对到扶贫工厂就业的贫困户免费组织开展了“一对一”“一对多”的“短平快”式岗前技能技术培训,按规定实行免费培训项目清单制度,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开展技能培训,让有意愿进厂务工的群众能尽快掌握一个岗位、一个工种的操作技能,激发贫困群众“勤劳脱贫”的内生动力,增强造血能力。2016年以来,富源县围绕提升群众就业能力,结合扶贫工厂工种需求等组织开展技能培训10856人(其中建档立卡人口4605人),做到技能培训与增收能力同步提升,“要我脱贫”与“我要脱贫”有机融合,既鼓口袋,也富脑袋。同时进一步加大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力度,吸引本土人才回归,招募应届大学毕业生投身家乡的脱贫攻坚事业,强化人才支撑,引领扶贫工厂健康发展。
四、“惠民式”奖补,确保群众务工持续稳定。强化激励措施,在政策引导上真支持。出台《富源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给予一次性交通补助的通知》《富源县打好素质提升转移就业攻坚战实施方案》,引导各类资金向扶贫工厂倾斜、贫困群众向扶贫工厂集聚、带领企业向扶贫工厂入驻,努力实现群众脱贫、企业盈利。贫困群众进厂务工可获得100元的一次性交通补助,扶贫工厂按要求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给予一次性奖补。全县累计兑现外出务工交通补贴794万元。
目前,富源县共建成扶贫工厂202家,直接带动150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000余人,同时也缓解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热难点问题。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