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三个三”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昆明市顺应新形势新要求,以中央1号文件为指导,扎实抓好村级公益事业“四位一体”试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及扶持村集体经济等专项建设,本年度对农村综合改革投资已达29475万元,其中,省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4280万元,村级“四位一体”及美丽乡村投入10995万元,实施传统古村落保护1050万元,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2000万元,美丽宜居乡村补助3825万元,市级一事一议奖补7325万元,农村综合改革行稳致远,乡村面貌焕然一新,集体经济蓬勃壮大。
一、举旗定向,精准发力,项目申报体现“三注重”
按照市委、市政府农村工作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改革项目的示范效应和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严格把控,精挑细选,进一步完善全市村级“四位一体”试点、美丽乡村项目库。一是注重服务脱贫攻坚。昆明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充分发挥抓手作用,在村级“四位一体”试点、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等专项建设中,最大限度向三个贫困县倾斜,最大限度保证贫困脱贫攻坚的需要。二是注重呼应群众期盼。项目选择上坚持“三个优先”,即:优先选择村“两委”班子得力、群众热情高的村;优先选择与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项目;优先选择覆盖面宽、群众受益面大、社会效益明显的项目,确保项目符合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村民能够直接受益。三是注重凸显地方特色。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工作用注重实效地域特色,发挥各自优势。在山区半山区鼓励农村发展种养殖高原特色农业,如扶持寻甸县成立的马铃薯种植合作社,通过优化土豆品种、科学管控流程、机械化耕种,单六哨乡一个乡的产值已超亿元。在城镇周边则大力推广村集体商铺、农贸市场与公共活动场所一体化,着力完善农村功能布局,如晋宁区孙家坝村探索的“以地养老”模式。在旅游资源丰富的石林县和倘甸两区,则大力扶持发展自然资源、民族人文资源、体验农业水乳交融的特色旅游产业。
二、严把关口,跟踪问效,项目推进做到“三强化”
一是强化程序规范,成立专家评审组,对各类申报行交叉评审,加强工作研究和交流,提升项目申报材料质量。在一事一议项目实施中,坚持深入一线,项目施工质量监管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对照批准立项的项目类别、标的物、工程量、投资额等报备资料,认真分析、实地查看。二是强化动态监控,对农村综改项目进度实时跟进,加大建设督查频次和项目质量监管力度,采取“乡镇一月一自查,综改办一季一督查,县区一季一报告”机制,实施动态管理,确保农村综合改革项目建设有序开展。三是强化群众评议,坚持对项目复核检查结果开展民主评议,对工程质量一般、群众知晓率不高的工程,要求其即行整改,并组织再次复验,直到合格为止,切实保证了项目的建设质量。
三、加大整合,提高效益,项目资金强调“三确保”
一是确保涉农资金充足。市财政坚持对各类项目资金进行清理整合,打破条块界限和部门分割,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二是确保县级报账制度完善。政策变动,县级专户要求撤销,昆明市及时研究政策,结合项目在乡镇特性,调整完善县级报账制度,将资金清算拨付到乡镇,按县级报账要求实施报账管理,“村级筹资”则全部交入县级“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乡镇(街道)代管户”,交款凭证交各县市区局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备案,根据项目统一实施管理。三是确保地方政府监管有效。将农村综合改革建设项目纳入县级政府组织的公开招投标和工程预(结)算审计工作,加强化资金使用监管。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绩效考评,量化评分,对资金申报、拨付、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立行立改,有效避免资金拨付使用漏洞,切实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