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云南财政新闻联播

昆明市石林县四措施发挥财政奖补政策优势
探索扶持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

  石林县坚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领,自力更生与政策扶持相结合,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为纽带,依托世界自然遗产—石林风景名胜区发展,围绕国家级农业园区—云南昆明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两大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财政奖补政策优势,重点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经营,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开发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采取四项有效措施,积极探索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

  一是发挥区位优势,依托石林风景名胜区,发展乡村旅游让农房变客房。石林拥有举世无双的旅游资源,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加之交通区位得天独厚,离昆明主城区78公里,属于昆明1小时经济圈,是滇东南及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进入昆明的门户,也是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入境我国的重要通道,“三高两铁一专”穿境而过,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可依托石林旅游、台创园建设、民族文化发展种植、养殖、物流、劳务、民俗体验等多种产业,如和摩站、站屯、北大村、北小村、林口铺等村寨位于云南昆明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距石林风景区乃古石林景点仅1.5公里,可围绕石林风景区发展以休闲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以果树种植为龙头的新型观光农业、以农家乐为龙头的体验餐饮业等,大力开展宜居农房建设,加快发展“农家乐”,实施特色民居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前来观光体验的游客有景看、有花赏、有果摘、有物购、有地玩、有饭吃、有房睡,打造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将项目村建设成为集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生态餐饮、休闲娱乐、体验感悟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特色旅游示范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与旅游、民族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和拓展农业新功能,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途径。

  二是探索资源有效利用,借助台湾农民创业园,流转土地让农民变工人。通过园区土地流转、中低产田改造、科技培训、技能提升、就近转移就业,可实现园区土地亩产值和农户打工收入双双过万元“两个重要突破”。直接惠及园区核心区5个村委会9个自然村的11000多农民,农民在实现土地流转获取地租收益的同时,还可实现就业务工增收,农民成功转型为“地租+工资”年收入数万元的农业产业化工人。下一步要按照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相关政策,支持引导村集体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入社,采取村民认可的经营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收益和农民收入“两个最大化”。

  三是坚持产业主导,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让农村变工厂。发展产业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以台创园为中心,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价值提升和农业空间优化,坚持“一园多区”“一乡一品”发展模式,鼓励引导项目村以村“三委”为主体,牵头成立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场所营销等生产经营服务,以有偿、微利的服务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打造专业合作经济。在坚持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围绕蔬菜、枇杷、花卉、苗木、人参果“五个一万亩”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开发土地节约型资源,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动员农户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流转,以土地经营权折价参股的方式,由村集体对外发包或集体经营。以大可村、中龙村为主建立优质冬春枇杷、山楂种植示范基地1000亩;以新木凹村、路花村为主建立人参果种植示范基地300亩;在宜政村建立优质苹果、雪莲果种植示范基地400亩,由村集体建设林果交易场所;在小圭山村建立野核桃油压榨加工基地。积极探索石林高原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农村优势资源商品化。充分利用资源和人力优势,形成“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同步增长,实现集体和个人合作“双赢”。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用好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建好美丽乡村让田园变公园。通过农田水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新农村等支农惠农项目建设,完善项目村的基础设施,美化生态环境及村容村貌,改变村内环境卫生,保护好现有的古树名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升农村场所经济意识,促进项目村资源优势和潜力的发挥与挖掘,增强村民建设村级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增强广大村民爱护公益设施、保护生活环境、讲究干净卫生的意识,为村民们提供一个优美、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使得田园变成了公园,为新农村建设、农事体验、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力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