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边疆大建设促就大发展
——财政支持新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斐然
2015年9月30日 来源:中国财政杂志社
“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马路不平,电灯不明”,这是新疆的过去;“彩虹桥梁飞架峡谷山涧,天山南北高速四通八达”,这是新疆的现在;“成为横跨亚欧大陆、世界最长经济大走廊的核心区”,这是新疆的未来。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新疆财政积极筹措资金,加强资金支出管理,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全力支持区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之大、建设项目数量之多、惠及民生范围之广,开创历史先河。交通、水利、油气管道、邮电通信等领域的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使新疆的基础设施面貌发生了沧桑巨变,为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打通了重要“血脉”。
交通建设突飞猛进
新疆地域辽阔,高山与盆地环抱,交通问题曾长期困扰着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2010—2014年,全区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五年保持高位运行,累计完成1761.3亿元,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初步形成了以公路为基础,铁路为骨干,与民用航空、输油气管道等运输方式相配合,区内区外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对新疆交通运输的支持增量额度前所未有。中央补助资金逐年增加,2010—2014年累计达811.96亿元;自治区财政投入大幅增加,2010—2014年累计达180.52亿元。
1950年,新疆仅有简易公路3361公里,而到2014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7.55万公里,基本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干线公路为骨架,环绕两大盆地、沟通天山南北、辐射主要地州、东联内地、西出中亚、通达全疆的公路主骨架。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十一五”末的843公里增加到4316公里,通高速的地州市由2个实现全覆盖;到“十二五”末,国家高速公路网新疆境内路线将基本建成,地州市均将实现高速公路连接,全疆路网骨架初步形成。普通国、省道网布局更加完善,技术水平快速提升。2014年底,普通国道二级路及以上里程占普通国道总里程的68.7%,省道黑色化里程占省道总里程的92.4%,县城通二级公路的比重为92%。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断延伸,通畅水平进一步提高。2014年底,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为11.42万公里,乡镇通达率达到99.9%、通畅率达到98.73%。“十二五”以来,哈巴克—神仙湾边防公路、神仙湾—天文点边防公路、新藏公路新疆段等重要国边防公路整治全面完成,有效提升了自治区国边防保障能力。2014年底,全疆15个陆路口岸公路全部实现黑色化,有7个实现了与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技术状况全面改善。
自治区成立60年来,新疆从没有一寸铁路,先后经历了“一”字型、“人”字型、网状以及正在建设的环状铁路四次飞跃。2000—2010年十年建设,新疆的铁路里程达到3800公里,比2000年前增加了1000公里。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新疆铁路建设的进程更快了。“十二五”期间,自治区累计完成铁路基本建设投资587.41亿元,实现了由“内燃时代”、“普速时代”向“电气化时代”和“高铁时代”的跨越。目前,全区铁路线纵横交错,营运里程达到了5760公里。2014年底,铁路“十二五”规划项目中已建成的有兰新第二双线(新疆段)、兰新铁路嘉峪关至阿拉山口电气化改造、库尔勒至阿克苏增建二线、哈密至罗布泊铁路、库车至俄霍布拉克铁路等;在建项目有改建铁路南疆线吐鲁番至库尔勒段增建第二线工程、乌鲁木齐新客站工程及相关工程、新建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新疆段)、精伊霍铁路伊宁至霍尔果斯段电气化改造、乌鲁木齐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蓝天之上,2001年新疆民航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民航实施了政企分离改革。2004—2014年,自治区累计完成投资61.1亿元,建成疆内民用运输机场16个,是全国拥有机场数量最多的省区。2014年,新疆民航年旅客吞吐量达到2192.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18.3万吨,其中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1631万人次,在全国202个机场中跃居第15位,运营航线184条,通航15个国家、81个城市,已开通了除拉萨外所有省会城市航线,甚至可直达台湾,实现与莫斯科、伊斯坦布尔、迪拜等亚欧重要枢纽的互联互通。2014年,新疆民航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2.4亿元,相关就业岗位5.9万个,带动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兴修水利惠及民生
自治区成立60年来,已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8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11亿元,地方投资249亿元,其他投资122亿元),建成各类大中型水库538座,总库容达到169.08亿立方米,极大地缓解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自治区历来重视民生水利建设,特别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将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定居兴牧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定为重点民生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累计安排专项资金77亿元,示范带动全疆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700多万亩,完成27个大型灌区和67个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建设规模全国领先。定居兴牧水源工程方面,27项水源工程完成投资19.89亿元,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并下闸蓄水。农牧民饮水安全方面,完成投资55.8亿元,建成大小水厂1315座,解决了1100多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占全疆农村总人口的96%以上,有效地防治了传染病、多发病的流行。
1949年前,自治区防洪堤总长度仅有289千米,均为临时性防护工程,标准低,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十五”期间,自治区相继启动了12个应急堤防工程项目建设。从2003年开始,全区投资建设永久性防洪工程项目63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35亿元。自2005年起,自治区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支持重点河流和重要城市的应急防洪工程建设。2009年全国开始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县级抗旱服务队建设,自治区共有141条河流、165个项目纳入国家规划,落实建设资金37.78亿元,建成堤防工程6400多公里,37个县级抗旱服务队和258个乡级抗旱服务队相继成立。2010年后,自治区财政在原来每年30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1亿元,用于防洪工程建设。叶尔羌河、和田河、伊犁河等10条重要河段列入“十二五”全国重点内陆河防洪治理项目建设规划,规划总投资26亿元。从2011年开始,自治区财政继续加大防洪减灾投入力度,每年再落实1.3亿元建设资金支持重点防洪工程建设,同时开展叶尔羌河流域防洪专项治理。2012年,启动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库建设。截至2014年底,全区已投入防洪减灾建设资金70亿元,建成防洪堤防工程8600千米,建设护岸2400千米,保护耕地2500多万亩,保护人口1500多万人,显著降低了洪旱灾害损失。
通道联通优先推动
2013年,“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紧接着在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中央提出要以通道建设为依托,扩大新疆对内对外开放,立足区位优势,把新疆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发展前景无限。
自治区规划建设“五中心、三基地、一通道”,即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教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建成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因此,新疆首先开始加快构建联通内地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非洲的铁路、公路、航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覆盖新疆全境的北中南三大通道建设,重点推进中吉乌铁路、中哈公路、中塔公路、乌鲁木齐门户枢纽机场、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中塔跨境光缆等交通、能源、信息骨干通道建设;推进新疆与周边国家物流大通道建设;加快西气东输三线、四线、五线等输气通道项目实施等。
自治区现已累计开通国际道路运输线路107条,线路数量、里程长度均居全国第一位。已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等5个国家开展了国际道路运输双边合作,与周边国家开通国际客运线路53条、货运线路54条。以乌鲁木齐为中心,沿边地区为节点,边境口岸为前沿,向周边国家辐射的多层次、全方位国际道路运输网络已现雏形。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