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了 边疆美了 农牧民富了
——财政力促新疆农牧业跨越发展
2015年9月30日 来源:中国财政杂志社
六十年栉风沐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新疆财政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支农资金结构与效益,力促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谱写了农村变迁、农牧民变化、农业现代化变革的壮丽篇章。
制度完善保障农业发展
长期以来新疆实施“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垦荒规模显著扩大,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粮食生产得到稳步增长。
1950年1月21日,刚刚进入新疆的解放军接到命令:“全疆部队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外,必须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铸剑为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此开始形成。解放军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作物品种传播到了800多个绿洲上,卯足了劲儿的新疆各族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挥汗如雨、尽情耕耘。短短几年时间,新疆的粮食产量大大增加。1955年,自治区粮食总产量接近170万吨,小麦单产达到50公斤,照亮了农民的新生活。新疆最早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是从阿其克乡发源的。1979年2月,岳普湖县阿其克公社(现阿其克乡)召开各大队支部书记会议,宣布了分田到户的决定:全公社的地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两种,口粮田是集体将全公社70%的耕地按每户人口分给个人,自种自收,不收提留;责任田是集体将全公社30%的耕地承包给各农户耕种,年终按地的好坏收取一定数量的提留,增收不多交,少收不减量。这一年,阿其克公社获得大丰收,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21%,人均收入83元,比上年增加了24元。1980年4月,自治区党委在喀什召开的南疆区汇报会上充分肯定了阿其克公社的做法,并在全疆进行推广。
在新疆,制度改革完善的步伐从未停止。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从2005年起,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免征农业税、牧业税,比全国提前一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免征农业税、牧业税造成的县级财政短收部分,自治区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助,并加大对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县级财政平稳运行。
2009年,出台《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拉开了大规模土地流转的序幕。2015年,新疆积极推动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以土地流转服务为主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规范化、交易市场化,重点抓紧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每个地州市各选择1个县市开展整县推进试点。新疆土地流转工作有序推进,为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打牢了基础。
60年的变迁发展,新疆粮食总产由1977年的323万吨,先后增加到500万吨、750万吨、1000万吨三个新阶段,尤其是1983年,粮食总产突破450万吨,摘掉了连续15年吃调进粮的帽子,并重新向外省区调粮,每年大约外调20—30万吨。2014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414.47万吨,比1955年增长9.62倍;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227.4亿元,比1956年增长657倍。
财政助力农业现代化跨越发展
各级财政部门紧密结合自治区农业农村形势和财政支农工作实际,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庞大的支农资金陆续注入新疆农业领域。特别是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每年强农惠农政策资金增幅基本达到两位数,促使自治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2014年全区财政支农支出418.34亿元,较2010年“三农”支出增加182.71亿元,年均增长达14.34%,增幅为77.54%。
财政支农政策框架体系进一步完善。围绕扶持农业发展、畜牧业增收、完善林业政策覆盖、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推动设施农业和区域性特色农业发展,制定和明确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编制了相应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解决支农资金多头管理、分散投入的问题,推进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有效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形成了一整套财政支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保障措施。
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有力。落实各类涉农补贴,注重补贴范围和程序的规范性、补贴发放的及时性和高效性。及时发放畜牧良种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良种补贴品种增加到10种,小麦、水稻、棉花、玉米实现了全覆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逐年增加,受益范围不断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扩大到12大类45个小类180个品目。2011—2015年中央农机购置补贴共安排专项资金55.13亿元,是2004年补贴政策开始实施到2010年七年资金总和的3.2倍。五年共带动地方各级政府投入3.48亿元,拉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筹资金约186.77亿元,补贴购置农机具78.45万台套,受益农户达60万户。1955年,全疆327台拖拉机比汽车还金贵,如今71.55万台装备精良的拖拉机行驶在广袤的田野上,是当年的2186.4倍。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5%,农牧林渔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3.9%,新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2014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96元,比1955年增长89.6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策性收入的增加。仅2010—2014年,财政直接对农牧民的各类政策性补贴就达1500多亿元,其中2014年财政直接对农牧民的补贴政策52项,各类政策性补贴430多亿元。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成效。按照“稳粮、调棉、优果、兴畜”的发展思路,自治区财政积极推动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财政支农模式创新,推动特色农业发展。2010—2014年,财政投入1730.85亿元,重点打造粮食、棉花、瓜果、畜牧四大基地和设施农业、区域特色农业等六大产业,着力抓好农副产品外销平台和市场开拓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特色林果种植面积突破2200万亩,2004年产量达650万吨,产值超过450亿元。搭建6个自治区级外销平台,基本覆盖全国市场。
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积极落实中央、自治区水利政策,2010年以来,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50亿元,重点支持以高效节水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27项定居兴牧水源工程建设,建成高效节水面积达2770万亩以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8年以来中央和自治区持续加大林业生态投入,近七年投入超过200亿元,积极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文化林业发展,全区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目前,全区林地面积1741万公顷,较1978年增加1402.6万公顷,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5%,较1978年增加3.47个百分点,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28.3%,较1978年增加16.5个百分点。自2011年自治区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截至2015年共投入102亿元,全区主要牧区大部分草原植被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善,特别是禁牧区植被恢复状况尤为突出,2013年天然草原牧草平均高度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5.5—8厘米,盖度增加了5—10个百分点,每亩鲜草产量增加了20.5—35.5公斤。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覆盖所有县市。自2009年以来,新疆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认真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全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总体进展顺利。截至2014年,各级财政投入到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奖补资金约74亿元。财政奖补资金覆盖到全区92个县市,800多个乡镇的8300多个行政村。通过“民办公助”的方式,全区共完成“村内户外”的公益事业建设项目4.9万余个,实现县市一级全覆盖,乡镇一级覆盖面达95%,行政村覆盖面80%以上,政策受益群众达到1000余万人。
美丽乡村试点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7月,按照国家要求,自治区正式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2013—2014年,中央财政和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试点资金2.11亿元,在全区选取了32个县(市)的41个行政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了农村综合治理的水平,推进了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农业保险财政保费补贴政策效益显著。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事业发展迅速。2010—2014年,自治区农业保险累计承保种植业面积约15209万亩,累计承保养殖业近242万头次,承担保险风险达849.1亿元以上,累计投保种养殖户近1231万户次,各级财政累计保费补贴收入40.91亿元。数据表明,中央农业保险财政保费补贴政策对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利益效应突出,形成了财政监管有效、保险公司合规经营、农民及时受益的多赢局面。
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见成效。2010—2014年,通过不断加强政策宣传,有效引导县域金融机构支持“三农”贷款投放力度,财政累计奖励18.8亿元,引导1327家县域金融机构发放农户及涉农企业贷款累计8513亿元。2014年,获得奖励的县域金融机构达214家,奖励资金3.23亿元,撬动涉农贷款2236亿元,且年均增幅达8.9%。此项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全区县域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三农”的积极性,县域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规模大幅度增长,财政奖励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及奖励资金杠杆作用效果显著。
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效果明显。通过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机构补贴,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极大促进了新型农村机构和基础金融服务薄弱乡镇新设网点的积极性。2010—2014年,财政累计拨付补贴资金8.74亿元,获得补贴金融机构达788家,累计撬动发放涉农贷款551.4亿元。2014年,158家农村金融获得定向费用补贴,奖励资金2.55亿元,撬动涉农贷款161.9亿元。此项政策的执行,加快了自治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步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2009年的1家村镇银行增长为目前的21家,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全覆盖工作基本实现,40多个乡镇设立了正式网点,159个乡镇设立了金融服务站,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成立和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服务站的设立,有效解决了边远贫困地区农牧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增加了自治区“三农”金融供给,改善了边远地区群众的基础金融服务,对自治区“三农”发展及城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60年来,新疆农业实现了跨越发展,从市场供应处处短缺到供应极大充足、品类极大丰富。全疆小麦和水稻种植面积的60%以上都是本地自主研发的品种,新玉29号已经成为新疆第二大玉米主栽品种。新疆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棉花产区之一,面积超过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一半,产量超过总产的60%。每年有数十万吨的优质番茄酱从新疆运往美国、欧洲等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民正在成为一种职业。从土地整合、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各类合作社分散经营着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又因为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而让整个农业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向现代化农业迈进。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