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新疆财政新闻联播

栉风沐雨谋发展 凝心聚力擎辉煌
——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六十年奋进路

2015年9月30日 来源:中国财政杂志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西北部,有一片占陆地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广阔疆域。这块土地上有高指云霄的千年冰峰,也有一望无垠的浩瀚沙漠;有牛羊肥壮的广阔草原,也有奔腾不息的彩色河流。千百年前,连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而今,这里重新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就是新疆。在迎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来到这里,亲历歌中所唱“我们新疆好地方”。

  一场巨变跨越千年

  2015年6月11日,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的一户哈萨克牧民家。对于我们的突然到访,年轻的哈萨克女主人显得有些羞涩和局促。在萨尔布拉克乡财政所女所长叶里开西•木拉提的介绍下,女主人很快显露出哈萨克人的热情好客,带我们参观了她的新居——一客两卧和一厨一卫、家电齐全的农牧民富民安居房。“我们哈萨克是马背上的民族,世世代代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牧为主,农牧结合。春夏秋三季,家里的男人们去草场放牧,女人就带着小孩在村里务农,孩子享受免费义务教育——这家的大儿子就在镇里的学校上学。到了冬天,放牧的家人回来,一家人就团团圆圆地在这暖和的安居房里过冬。”叶里开西•木拉提给我们翻译着、讲述着这户人家的生活,“这其实就是我们新疆哈萨克牧民们现在的生活。”

  6月17日,哈密市五堡镇的一座果园里,带着艳丽花帽的维族老人正在结满果实的杏树下悠闲地抽着莫合烟。“五堡镇是哈密市唯一的纯园艺乡镇,辖区内2.3万亩耕地种植着1.6万亩大枣和0.6万亩的葡萄。2014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是2.1亿元,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12540元。”哈密地区财政局党组书记玉苏甫•瓦依提介绍说,“哈密地区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往内地的要道,在历史上也是丝绸之路的咽喉。现在这里生活着汉、维、哈、回等31个民族的60多万人口。哈密地区2014年的公共预算收入是49.53亿元,相比2009年增收39.08亿元,年均增速36.5%。这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推动力。”

  自古以来,由于特定的地理区位,新疆历史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多民族融合发展、多种文化兼容与并蓄的特色。1949年,新疆迎来了和平解放,饱经磨难的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成为国家的主人。1955年9月1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决议。9月20日,新疆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乌鲁木齐隆重召开;9月30日,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撤销新疆省建制。10月1日,乌鲁木齐各族各界群众6万多人在人民广场举行盛大集会,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新疆的发展开始进入新时代。

  6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新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家园,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全区生产总值由1955年的1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264.1亿元,增长了118倍。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60元,农村居民纯收入8296元。”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财政厅长弯海川介绍说,“财政收入从1955年不到2亿元,达到2014年的1282.3亿元,增长753倍。其中,2010—2014年五年间财政收入共计4540.8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半,占60年来财政收入总额的63.6%,财政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财政收入总额上台阶的周期越来越短:1955—1985年,财政收入长期保持在10亿元以下;到2002年突破100亿元,用了近50年时间;从100亿元突破到2010年的500亿元,用了8年时间;从500亿元突破到2013年的1000亿元大关,仅用了3年时间。

  “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力保障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住房、社会保障、维护稳定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改善民生的过程成为增添爱国爱疆正能量、凝聚民心的过程。”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财政厅厅长弯海川说。

  2010—2014年,用于民生建设的财政资金达9409亿元,其中:安排22.5亿元继续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安排19.1亿元,在全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7.5万户农牧民受益;安排22.7亿元,用于全区绿洲内部生态环境建设;安排28.3亿元,重点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边境地区和山区贫困村扶贫攻坚;安排16.4亿元,深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0.4亿元;医疗卫生支出202.8亿元;教育支出566.3亿元;科技文化体育支出114.5亿元;住房保障支出201.8亿元;节能环保支出70.3亿元……民生支出每年都超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以上。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城乡低保等方面补助标准一年比一年得到提高,教育、文化、就业、扶贫、住房保障等方面投入一年比一年大,多年累积的民生缺口正在一个个被弥合、充实。2014年,自治区财政支出达到3317.8亿元,比1955年的不到2亿元增长了1658倍。

  农牧民住进了富民安居房;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免费到内地学习汉语和就业技能;“三个千万亩”粮棉高产田建设启动;北京、上海、广州、长春、武汉、成都等国内六大城市设立了自治区一级销售平台并建立了新疆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吐(鲁番)库(尔勒)二线正式开通运营,南疆铁路正式进入电气化时代……60年来,在这块西域热土上,戈壁变良田,天堑变通途,新疆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创造了跨越千年的巨变。

  一份深情源于同根

  在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吉林新村,记者看到平坦整洁的柏油路纵贯全村、直通县城,150栋牧民新居整齐排列,红砖蓝瓦,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明亮整洁,双语幼儿园、文化广场一应俱全。

  “这个村子原名叫齐巴尔乡阿依达尔乌英克村,在吉林省的对口支援下,该村从河谷一带整体搬迁过来,村子也从此有了一个新名字——吉林新村。”哈巴河县财政局党组书记麻国伟介绍说。2011年,在国家项目和援疆资金的扶持下,哈巴河县投入1705万元,实施吉林新村集中定居工程,新建定居住房150栋、暖棚暖圈150个。“中央、自治区、县财政给补贴资金9.8万元,吉林省援疆资金给补贴1万元,每户牧民仅花2万多元钱就能搬进这样的新居。”

  同样,在福海县,由黑龙江省大庆市援建实施的定居兴牧和安居富民工程惠及了千家万户。18000余名各族群众住进了面积达标、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居,并且每户拥有人工饲草料地50亩以上,实现冬季用暖圈饲养牲畜,牧民传统的游牧生活得到很大改变。

  “近年来,中央、自治区、地、市财政援疆资金累计在五堡镇投入5亿多元。现在我们有了3个双语幼儿园,新建了中心校综合楼,新建富民安居工程1250户,还正在完成镇内60公里的自来水改线工程。我在财政所工作了20多年,这里的每一分财政投入我都了解,感觉我们五堡镇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哈密市五堡镇财政所所长赛买提•瓦依提带领记者登上镇政府综合办公楼的楼顶,望着一排排整齐的安居房,发出了感叹。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新疆工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着新疆的改革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边防巩固等各方面。中央对新疆的转移支付从1955年的0.07亿元达到2014年的2007亿元,60年来增长了28671倍。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合计实现8206.5亿元,五年翻了近一番,占60年转移支付资金总额的63.2%。60年来,中央转移支付共计12992亿元。

  2010年3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的召开,确定了19个援疆省区市建立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全方位援疆有效机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优先位置,着力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就业、教育、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支持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截至2014年底,19个援疆省市累计实施援疆项目4239个(不含兵团),拨付援助资金470亿元,占五年规划总量的83.3%;累计完工项目3700个,完工率87%。仅2014年一年实施的援疆项目就达1106个,拨付援助资金110.1亿元。一大批援疆项目建成使用,使新疆各族群众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感受到来自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通过对口援疆形成的大规模横向转移支付为壮大新疆财力形成了强有力的补充,对促进新疆的跨越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财政部门要主动贴近,主动跟上,为援疆工作提供良好的财政服务,保证各种来源资金的统筹规划,相互配套,和谐统一,确保援疆资金落到实处、用到实处、发挥实效。”弯海川说。

  五年来,自治区财政按照“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的原则,结合连续五年开展的“民生建设年”活动,将74%的援疆资金安排用于2767个民生项目建设,将95%以上的援疆资金安排使用到基层。累计支持新建改建安居富民房101.2万套、定居兴牧房6.77万套,近400万农牧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安排援助资金74.1亿元,支持受援地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安排援助资金74.8亿元,用于支持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建设。支援新疆11所本科高校,并将高职高专院校纳入对口支援计划,2011年启动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工作以来,全区各级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6.66亿元,选派了2.3万名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养见习。

  在科学合理使用援疆资金的同时,自治区财政深知要“输血”更要“造血”的道理,会同相关部门把产业援疆作为提高新疆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工作强力推进,通过加强园区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服务跟踪机制,发挥驻疆商会与援疆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各类招商平台等,大力吸引援疆省市企业来疆投资。促成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对经济支撑能力强的项目落地。截至2014年底,累计引进19个援疆省市经济合作项目5440个,实际到位资金6489.45亿元。宜化、徐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新疆,大众汽车、三一重工产业园等一大批项目建成投产。

  多年来,19个援疆省市建立了相关市(区)与82个受援县(市)的结对关系,形成“横向到边、竖向到底”的多层次对口援疆工作格局。主动争取各领域的援助支持,组织民间力量、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等关注新疆发展、参与援疆建设,提升了援疆工作在全社会的影响力。截至2014年底,通过额外支持、企业社会捐赠等渠道,累计援助资金和物资折合28亿元。在援疆省市设立新疆特色产品销售点,组织开展“万人游新疆”、“双结双促”、“1+1”互助、民族团结“手拉手”活动以及文艺演出等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了新疆和内地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交往。

  一种担当心系使命

  财政工作的每一项收支活动、每一项制度办法都体现党和政府的执政方针和执政理念,体现各族人民群众的需求。“做好财政工作、推进财政改革发展,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讲大局、懂经济、有思路、干实事、敢担当的财政干部队伍。”弯海川说。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民族地区好干部提出了“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特别标准。新疆财政厅围绕争做具有新疆特色好干部的标准,坚持以上率下,坚持全局观念、责任意识,强化立规执纪,以清晰的工作思路、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工作要求,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为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贡献。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后,随着各项政策红利的竞相释放,19个对口援疆省市和中央各部委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到位,新疆在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进入了最好的时期。”弯海川说,“这一时期也是我们财政工作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一个时期。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新疆财政人就是在这种理念的促进下锐意进取,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和有力的制度支撑。”

  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处南疆,受经济发展不均衡、工业基础薄弱、教育水平落后等因素限制,就业问题较为突出,从而对社会稳定影响较大。中央就南疆发展问题给予高度关注,专门做出安排,要求采取特殊的财政、投资、金融、人才等政策,加大扶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力度。由于南疆广大乡镇、农村拥有大量刺绣、织毯技能的妇女以及制作土陶、民族乐器、清真食品的工匠,具有稍加专业培训就能成为产业工人的优势,2014年,自治区财政决定分两年投入8.88亿元对南疆民族手工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等10个行业的297个“短平快”项目,给予资金、政策等多方面支持。“我们的杏子烘干房出杏干了!”“村里建了地毯厂,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进厂上班了!”一年多来,旨在拉动南疆贫困地区就业的“短平快”项目已投入资金4.96亿元,194个项目建设完工,带动3.55万人就业。

  2014年初,自治区党委决定,组织动员20万名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在全疆范围内开展为期3年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3月5日,财政厅第一批66名干部入住和田地区洛浦县洛浦镇的9个村。带队的三位住村厅领导王彦楼、张小庚、甫拉提•玉素甫江入村工作后,经常与当地村民拉家常,访贫问苦,与村民同吃同住。住村干部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当地群众思稳定、求致富,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少数民族群众的“满意指数”。“我们申请资金甚至自掏腰包给村子里的老百姓修水渠,让他们吃上干净放心水;想方设法聘请技术人员,给村里的妇女进行地毯编织培训;帮村里百姓贷款发展畜牧养殖…..总之就是发挥我们财政工作平台的一切有利条件,把政策、信息和理念送下去,让我们的兄弟姐妹摆脱贫困。”财政厅第一批住村干部吾其坤•伊沙木丁向记者讲述了他住村一年的经历,“让他们知道这些实惠都是我们党和国家给的,有稳定才能有好日子。”今年3月,财政厅第二批住村干部启程,奔赴南疆继续开展“访惠聚”工作。

  新疆财政人就是这样带着对这块土地和人民的挚爱,带着让家乡富强和腾飞的使命,在促稳定、求发展的道路上上下求索:通过积极调整农产品增值税政策、研究制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优惠政策、切实转变政府投资方式、搭建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平台等多种举措促进新疆整体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在经济总量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新疆三大产业得到协调发展。新疆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55年的6.6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538.60亿元,由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向现代农业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55年的3.22亿元增至2014年的3927.8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235.7倍,年均增长9.7%,由比较落后的粗放型经济向新型工业化迈进,生产能力突飞猛进;第三产业从最初的一块“短板”发展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供给能力逐步增强的产业,实现增加值由1955年的2.4亿元提升至2014年的3797.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7.2倍,年均增长9.4%。尤其是曾经发展较慢、生产生活较为落后的南疆地区,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第三产业稳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活力不断迸发,呈现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势头。

  “面对矛盾和问题,我们既要主动买单,又要严控支出;既要做大财政增量,又要盘活资金存量;既要保障发展需求,又要提高资金绩效;既要坚持工作原则,又要加强宣传协调。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财政管理方式上实现创新,注重按照市场取向,积极主动作为,完善财政资金分配运行机制,创造性地发挥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制度引导、督促推动的职能作用。要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找准政策与新疆区情、与各族群众愿望的结合点,创造性地研究落实工作,使财政工作切实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弯海川说起财政管理工作深有感触,谈到全面深化改革,他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这块古老的沃土面临新的历史发展机遇。2014年,自治区以此为契机,制定出台特殊的财税扶持政策,大力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枢纽、商贸物流、金融、文化科教、医疗卫生“五大中心”和“十大进出口产业聚集区”建设,推进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务实合作,拓宽新疆经济发展空间。出台促进外贸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扶持“中国亚欧博览会”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推进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不是政策上的修修补补,更不是扬汤止沸,而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是一次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和系统性重构。”弯海川说“我们将积极探索构建有利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财税体制、财税政策体系、财政调控机制,构建有利于改善民生的财政保障机制。”

  走过栉风沐雨的60年,今天的新疆财政人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肩负更重的使命,为不断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