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源县六项措施促农增收
新源县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县之力,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调整产业结构促农增收。确立粮、经、草(林)三元种植结构,围绕建设“甜菜、亚麻、大豆、畜牧(饲草料)、林果”五大基地,保证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同时发展蔬菜、花卉、中药材、山野菜、生姜等特色农业,为农民增收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2008年农业人均增收130.5元,其中特色农业人均增收30元。
发展现代畜牧业促农增收。培育孕马尿结合雌激素、酪蛋白加工、鲜奶加工等六大畜牧业产业化项目,产业化带动了畜牧业基地建设和初级畜产品加工,带动农牧民增收。2008年畜牧业实现人均增收212.6元,占到农民增收份额的36%,畜牧业成为拉动农牧民增收的首选渠道。
加快工业化进程促农增收。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在巩固提升制糖、酿酒、制麻、豆粕加工、制种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和壮大钢铁、畜牧、旅游、中药材、林果、建筑建材等六个新兴产业。工业经济五年来以年均16.3%的速度增长,第二产业使农民人均增收46元,成为拉动农牧民增收的强劲动力。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促农增收。以旅游业为重点,带动商贸、餐饮、运输、通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00余农牧民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等第三产业,2008年实现人均增收30元。
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促农增收。健全劳动力转移组织机构,加强宣传,创新转移形式,逐步使劳动力转移工作步入正轨。2008年,转移劳动力7.2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2.872亿元,为全县农牧民人均创收1367.6元,人均增收196元,发展劳务经济成为促农增收见效最快最直接的途径。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农增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机、奶牛养殖、孕马养殖、生猪养殖等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目前,已成功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个,农村经纪人111户,覆盖农牧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等环节,带动相关产业农户6400余户,促成农牧产品成交额1167万元,人均增收38.6元。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0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