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源县科学破解 “四难题”助推教育发展见实效
加大经费投入,破解基础建设滞后难题。2008年投资2000万元建成8所学校实验楼;投入192万元用于征迁补偿;争取项目资金2961万元,建设12所学校的教学楼、学生餐厅和宿舍楼等工程。同时,大力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改善办学条件。县直各单位、各部门筹集资金392万元,各乡镇投入资金和以物抵资用于学校配套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接受捐赠图书24万册,折合资金240万元;接受伊犁钢铁公司、安徽华菱集团捐款43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1088万元进行校园文化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新建一类教辅用房10000平方米;维修改造二类、三类教辅用房2115平方米。同时,全面贯彻落实“普九”清欠工作,共偿还债务268个项目,资金达1615万元,为负债学校减除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整合教育资源,破解优质资源匮乏难题。为改变部分学校生源过满、部分学校教育资源闲置的矛盾,新源县不断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优质教育面。按照就近入学、民汉合校、混合编班、相对集中的办法,全县合并了11个乡镇的民汉中心校,整合了部分村级小学的附属初中部,并取消了部分村级小学高段部,设为教学点,学校总数由2007年的71所调整为59所。学校布局的调整,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资金投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破解专业教师超缺不均难题。招聘了18名自治区特岗教师、68名学前“双语”临时代课教师;招聘到岗由县财政统发工资的58名“双语”教师,有效改善了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县财政拿出10余万元,重奖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三育人”先进个人和被命名的县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同时,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新源县整体教育水平的主要内容,开展了《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征文活动,组织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万人网上签名活动,并以学校布局调整为契机,重新优化了部分学校管理队伍,目前,全县中小学校长培训合格率达100%,一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中小学管理队伍基本形成。
加快“双语”教育教学发展,破解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缓慢难题。新源县始终坚持把“双语”教学作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大力推进,呈现出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各级党政重视支持、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各族群众积极拥护的良好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按照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依托民汉合校,优势资源整合,“双语”教育教学覆盖面不断扩大,师资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该县学前“双语”教学班有76 个,“双语”班 227 个,学生8919人。“双语”教师220人,民校汉语教师200人。少数民族中小学专任教师通过HSK3级以上人数达1134人。初步形成了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双语”教学体系。作为伊犁州唯一的“双语”光盘教学试点县,该县“双语”光盘教学试点工作发展迅速。目前已有那拉提镇中学等6所学校被确定为“双语”光盘试点学校,有14个教学班开展了“双语”光盘试点工作。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0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