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州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
力争3-5年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
今年,伊犁州提出,全面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对外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经过3-5年的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大突破,使州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2008年伊犁州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9.95亿元。
一、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引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为手段,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联动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力推进能源工业,加快矿业勘探开发,突破发展高新产业,积极发展外向产业,大力培育产业支柱。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建设新疆乃至国家重要的能源、煤化工产业基地、石化产业基地、进出口加工产业基地和新疆第二大钢铁工业基地。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打造以主导产业和产业基地为基础的八个产业带。即奎屯石化产业带;伊宁县、尼勒克、新源高载能产业带;霍城、尼勒克、巩留、特克斯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带;察布查尔、伊宁县、尼勒克煤电开发产业带;尼勒克、特克斯、昭苏水能资源开发产业带;察布查尔、伊宁市、尼勒克煤化工产业带;新源、巩留、察布查尔特色畜产品加工产业带;霍尔果斯口岸、霍城、伊宁市进出口产品加工产业带。
二、强势推进煤化工产业发展。紧紧抓住国家将伊犁列为全国七大煤化工产业基地的机遇,加快煤化工基地规划与国家、自治区相关产业规划衔接工作。支持新汶集团、潞安集团、永煤集团、中电投、平煤、国投、伊力特、伊钢、新赛股份等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煤化工产业,加快煤焦化、煤制化肥产业发展,尽快将伊犁建成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力争到2010年形成200万吨重油生产能力;尽快形成300万吨焦炭、120万吨化肥产能,延伸产业链。“十一五”末实现煤化工建设全面起步,“十二五”期间将煤化工产业培育成我州初具规模的、最具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
三、全力打造全疆乃至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依托伊犁丰富的水、煤资源,加快水能、煤电开发,实现水能、煤电与矿产等资源优势递进转换,打造全疆乃至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十一五”期间开工1-2座2×30万千瓦火电(热电)项目。到2010年装机达到200万千瓦以上;“十二五”末达到800—1000万千瓦。“十一五”后三年到“十二五”期间,立足区域市场,支持全疆特高压联网,积极推进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形成300万千伏安送出能力。逐步形成区内220千伏吉林台-青年-宁远-霍城-霍尔果斯-新汶伊南煤化工基地-恰甫其海-则克台-吉林台环线主网架,继续延伸110kv、35kv覆盖的网架结构,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供电质量与安全。
四、加快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建设新疆第二大钢铁工业基地。以煤、金、铁等优势矿产资源为重点,鼓励大集团和中小矿山企业自主联合,采取联营、兼并、参股、控股、收购等多种形式,在深化煤炭资源整合的同时,推进铁矿等矿产资源整合,尽快形成一批采、选、冶及深加工的产业集群,实现矿产资源向强势企业、优势矿产品集中,把矿业经济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力度,特别是在冶金工业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到2010年形成年产215万吨钢铁生产能力。加快上游矿山开发、选矿、球团生产能力建设,配套建设300万吨焦化生产能力,建成新疆第二大钢铁基地。力争到2010 年形成30万吨碳化硅和10万吨重工业硅两大产业集群,建成新疆重要的高载能产业基地和新疆重要的硅产业基地,到2010 年形成120万吨电石和40万吨PVC产能。
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加大对传统产业的科技和技改投入,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乳品工业、肉制品工业重点抓好企业的重组和产业升级换代工作,对伊犁河谷小型乳品企业进行有效整合。制糖工业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生产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围绕主业加大下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经济效益。酿酒工业以伊力特实业股份公司和肖尔布拉克酒业公司为重点,走融合发展之路,提高品质,拓展市场占有率。棉纺工业以自治区建设石河子—奎屯纺织工业园为契机,提升棉纺产业集聚度和棉纺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增强企业竞争力。把奎屯建成全国的优质棉纱、棉布基地之一。
六、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开展“园区建设年”活动,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尽快将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成为全疆、全国性的功能齐全的对外开放试验平台,打造成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把奎屯—独山子石化工业园建设成千亿元产值、百亿元税收的天山北坡较高水平的工业园区。同时,加快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清水河江苏工业园、伊东工业园、新源工业园、伊南工业园建设步伐,使七大工业园区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承载基地。
七、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引进激励机制和倒逼机制,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资源支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在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上实现新突破。更加重视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培育一批以“专、精、特、新”为特色的中小企业优势群体。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03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