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论坛】司海平:抓建设 重管护 谱写山区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新篇章
四川省攀枝花市财政局 司海平
2013年,对于米易县草场乡龙华村枇杷种植户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年份,这完全得益于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在该村的实施,让他们的枇杷产业发展有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支撑,才能从容应对严重干旱带来的挑战,喜迎枇杷产业发展以来最好的一个丰收年。
龙华村位于米易县草场乡西面,距县城9公里,北面与沙坝村相临,南面与顶针村接壤,东接克朗村,西连晃桥村。全村幅员面积16.3871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地处中山区,最高海拔1390米最低海拔1190 米,属于南亚热带气候。农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枇杷、早市蔬菜,农业生产灌溉基本上属于传统漫灌式农业,随着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用水难成了其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2011年中央小农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落户米易,经过竞争立项,龙华村被列为米易县首批节水项目建设示范村,在全村范围内投资642万元,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979亩。项目争取到了,如何建设,怎么管护,对于山区农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对村支两委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一、主要做法
1.加强宣传,搞好发动,营造项目建设良好氛围。项目要落实,群众是主体,必须要发动群众的力量,办老百姓想办的事、愿意办的事,是推动项目建设的基础,因此宣传发动是关键。该村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广泛宣传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意义,对项目建设的标准、建设方式、补助标准、补助环节等细节向群众进行详细介绍,同时也就群众需要的筹资情况、投劳情况、运行维护经费的筹集等问题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多次宣传、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就高效节水项目建设思路、建设模式、工作重点等形成了群众共识,那就是:必须紧紧围绕“明确建设思路,构建农业节水体系;强化运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转变用水观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注重示范引导,助推农业效益提升”的工作重点,确定以水定产、以调增效、以节保供、以联补缺的特色产业高效节水建设思路,以民办公助的方式,让群众自己积极主动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集中全村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为高效节水项目营造了良好的群众氛围、打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
2.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立足全村现有发展模式,明确节水工程建设类型和布局,把重点放在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力发展小微型水利,坚持大中小微结合、蓄引提结合、新建与挖潜改造结合,全面实施节水灌溉,努力实现农业旱涝保收。
一是共商整体规划。按照整体布局、因地制宜原则,合理分配和确定项目安排布局,确定每个村民小组项目建设内容和确立管道走向。
二是共谋全程监管。成立理财和质量监督小组。全村在整体布局全面思考的基础上将现有的土地按照面积及用水需求分为三个组。每个组确定一名负责人,推举出由五人组成的理财小组兼质量监督小组负责项目资金管理、质量监督等日常工作。
三是共督投工投劳。为顺利推进项目建设,经群众大会决定,建立项目建设群众投入保障机制,种植户按照枇杷种植面积每亩缴纳600元(即每株10元)的标准,缴纳项目建设保证金,由各组负责人收取,在信用社开设账户另存,项目建设中自建工程如果不愿意建的用保证金请人出工,建设完毕按照投工多少与村民进行结算。保证金制度视为参加项目建设的一个要件,如不缴纳视为不愿意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不能享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成果。
四是共选建设物资。基于项目属于民办公助项目的实际,政府补助资金只建设主管道,其余田间管网的供应、建设、安装等,由村组选出村民代表,组成谈判组,向生产厂家联系,选择3~5家供应商参加群众会议,通过竞争比选确定质优价廉的厂家定向供货,并保证安装使用。
3.创新机制、落实管护,保证发挥长久效益。项目建设是基础,后期维护运行是关键。结合农村公共运行维护体系建设,确保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成果长久发挥效益,龙华村建立了独有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管护机制:引入用水者协会——草场乡枇杷协会,由所有用水者共同成立用水者协会,制定用水管理制度,定期召开会员大会,协商解决用水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创新机制,由会员大会以公开竞选(以每株收取管护费的多少和如何管护为主要参考)的方式产生用水管理员,与其签订用水管护协议,每年11月至下年5月期间,负责日常用水的全程管理,包括分片定时浇水、过滤器清洗、田间管道以外管网的管护、各个蓄水池的巡管等,确保用水通畅和安全,6月雨季来临后协议自动解除。管理员在日常管理中不履行职责的,占1/10的用水者提议可以召开临时会员会,重新竞选管理员,并不予以支付相应的管护经费。同时,经会员大会决定,按照每亩每年15元的标准收取水费,用于主管道的日常零星维护等,支出登记台账,并及时向会员公告。
二、主要成效
(一)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龙华村以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为契机,以建设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业产业发展为目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重点支持渠系配套、节水灌溉、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连片改善农业生产发展“瓶颈”。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979亩、安装输水管道77千米、新建蓄水池11口、整治山坪塘3座、防渗整治沟渠8千米。项目区呈现出了“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良好生产环境,较好解决了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提高了农田作业效率与示范推广效应,提高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物质装备水平,推进了现代高效节水特色农业建设进程。
(二)农民科学素质进一步提升。通过开展以科学实施高效节水为主的技术培训,使项目区多数农民接受了高效节水理念,更新了传统种植观念,改变了农民用水观念,掌握了高效节水技术,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为平台,立足资源优势,适应市场需求,按照“春提前,秋延后”的思路,整合资金和项目,集中投入,配套高效节水设施,完善高效节水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推进产业化、品牌化和组织化建设,倾力打造以早春枇杷为主的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加速了特色农业建设步伐,有力推进了全村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基地化、集约化转变。
(四)农民经营收入进一步提高。通过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建设,节约了劳动力投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据统计,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后,在项目区每亩年均节省劳动力25~30个,节肥30%,节水40%,仅节水、节力、节肥增加的亩均收入就达2600元以上。同时,还进一步加深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了解,增进了党政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与社会的和谐。
三、几点体会
1.宣传发动是基础。龙华村在知晓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将在米易县实施的第一时间,就及时召开村民大会,邀请县级财政、水务等相关部门进行政策讲解和前景分析,搞清了项目建设的内容方式、补助标准环节以及群众自己需要的筹资出劳等问题,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参与和认可,为项目的顺利建设和后期的运行维护奠定了可靠的群众基础。
2.科学规划是前提。在山区进行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项目建设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否则,必将带来项目的调整、设计的变更、材料的变化、投资的变动等一系列问题,为项目的按时完成带来巨大的隐患。龙华村项目的顺利实施,就得益于规划的合理与设计的群众参与,做到了规划设计与现场实际的结合、与群众需要的有效契合。
3.民办公助是根本。建立以“农民自愿、农民主体、竞争立项、公开透明”的民办公助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参与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积极性,是建好项目的关键环节。通过会议、墙报等形式广泛宣传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的政策、性质、作用、效果及项目建设内容,提高项目的透明度,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并在规划实施中进一步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机制,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引领群众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广大农民主力军的作用,广泛推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4.工作创新是手段。结合当地实际,米易县在龙华村推行了“六卡制”和群众工作七步工作法。一方面建立“项目建设任务明白卡、农户投劳筹资明白卡、补助发放明白卡、项目资产权属明白卡、项目交接明白卡、项目绩效评价卡”六卡制度;另一方面,全面推行“进村入户听民意、政策宣讲增共识、效益比较除顾虑、民主议事重主体、竞争立项定项目、多方监督保质量”的群众基础七步工作法。通过六卡机制,七步工作法,让项目建设民知民晓,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与群众积极性,保证了项目建设的农民主体地位的落实,促进了项目的有序推进。
5.建后管护是关键。三分建、七分管,建设是基础,管护更关键。如何落实管护主体,强化管护责任,完善管护机制,让项目发挥长期效益,让农民充分、持续受益,是项目建设管护的关键一环。龙华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对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进行产权明晰,通过用水者协会的建立和用水管理员以公开竞选方式的产生,保证了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的有效维护、项目的有序运行和效益的长期发挥。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3年0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