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发办:扶一个“专合社” 兴一项产业 富一方群众
四川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近年来,四川省农发办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专合社)作为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农民组织化、加快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予以大力扶持,这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农民增收,更重要的是推进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从根本上帮助农民摆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弱势地位。2009-2011年,四川省共计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农发资金1.1亿元,支持了全省153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10.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9万亩,重点支持了专合社建设种养殖基地以及必要的产地初加工和储藏保鲜设施,促进了专合社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一、主要做法
(一)顺应形势,及时主动调整扶持政策
一是我省及时调整农发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的扶持政策,将2012年补助项目用于专合社的资金指标比例调增为70%,比国家规定高出10个百分点。二是自2011年国家调整产业化补助项目中央与地方的配套比例后,我省对地方配套部分省、市、县负担的比例作出了调整,由此前的8:1:1调整为全部由省级财政配套,切实减轻了市县财政负担。
(二)结合实际,科学合理确定补助额度
2011年起根据我省当前专合社数量多、规模小、欠规范的现状,总结以往经验,确定了相对科学合理的产业化财政资金补助额度,确保既能完成项目,又能保证资金安全。种植基地项目财政补助一般不高于70万元、不低于42万元,养殖基地项目财政补助一般不高于84万元、不低于56万元。对于规模大、运行规范、项目执行效果好的,可以视情况加大扶持额度连续扶持。
(三)突出重点,着力扶持关键环节
专合社发展壮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多样,合作社成员的需求多元,财政资金支持难以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切入点,用在关键环节。我省农发资金补助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品种改良、精深加工、市场交易、仓储设施、营销服务、品牌建设等具有外部效应以及“技术含量”高的环节,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不拘泥于单一项目建设内容限制的“综合”特性,也为实现这一想法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名山县名建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针对猕猴桃基地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力不肥、基地网架不规范、部分猕猴桃树品质较差等问题,利用财政补助资金改良土壤、更换品种,建设标准化猕猴桃种植园100亩,改造低产园300亩,使猕猴桃亩产从改造前的600公斤提高到改造后的1500公斤,有效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
(四)积极探索,努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除了直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外,省农发办还积极探索由农民专合社直接承担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对专合社发展生产和产业需要的基础设施、基地建设给予重点优先保障,努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探索解决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后“谁来种地”的问题。2009-2011年,全省已经有12个土地治理项目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来实施,共计投入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1800多万元,建设了1.9万亩稻——蔬轮作的良田,帮助专合社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而自有资金少的大问题。2012年,省农发办又在全省98个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中,安排了中江县东裕蔬菜专业合作社、成都市新都区明学川芎专业合作社等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土地治理项目试点。
(五)广泛宣传,逐级建立专合社项目库
基层农发办通过在当地新闻媒体上发布公告、从相关部门取得专合社资料并主动联系等方式努力扩大选项范围。经过审核将辖区范围内符合申报条件的专合社逐级上报推荐。通过经常化、制度化的项目库建设,摸清了全省规模发展的专合社的基本情况,为每年结合国家申报指南制定我省项目申报政策提供了依据,避免了突击申报、盲目申报,提高了项目申报质量。
(六)适时改革,减轻专合社申报负担
为了适应当前专合社申报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的新形势,我办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减轻专合社申报项目的负担。一是增加初报环节,初报要求各地通过网络报送包含项目申报主要信息的电子表格,符合相关条件的初报项目才进入编制项目申报书程序,减少了许多专合社的无效劳动。二是放宽项目申报书编制主体要求,在不降低项目申报书质量的前提下,专合社既可以请中介机构编制,也可以请其他主体或是自行编制,大大降低了项目申报书的编制成本。
二、主要成效
(一)专合社规模不断壮大
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下,全省涌现出一批运行规范、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助农增收效果较好的专合社。如简阳市南堰猪业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由财政补助项目实施前的33户发展到现在的312户(占全村在家务农总户数的81.5%),工商注册资本由20万元增加到750万元,年出栏商品猪2万头以上,2011年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人均增收4000余元。再如梓潼县鑫盛果蔬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数从财政补助项目实施前的30户发展到590户,成员涉及6个乡镇13个村,建成国家无公害“七曲山”品牌核桃种植基地4000余亩。专合社的不断发展壮大,有效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和带动了农民增收。
(二)专合社经营范围不断拓展
在农发资金的引导下,部分专合社的经营范围已经从单纯的种养殖提供初级农产品逐渐拓展到加工、流通等经营领域。2011年补助扶持的专合社项目中仅有3个是加工、流通项目,2012年立项扶持的专合社加工、流通项目已经增加到10个。如岳池县三安蔬菜专业合作社,由规模化种植拓展到蔬菜储藏保鲜,年储藏保鲜蔬菜500万公斤。在储藏保鲜项目的带动下,该专合社还与附近4个乡镇的7个专合社联合组建了“三安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为覆盖种植、植保、储藏保鲜、农机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大规模合作社,社员达到4250户,种植面积1.1万余亩。经营范围的拓展,产业链的延长,极大增强了专合社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同时也为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化逐步形成
通过近几年的扶持,部分专合社走出了一条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化之路,随着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品牌的建立,市场竞争力的增强,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富顺县金农辣椒专业合作社杂交辣椒制种基地已经成为我省最大的辣椒种子生产基地,产品远销省内外。该专合社法人代表陈炳金主持研究的辣(甜)椒雄性不育转育及三系配套育种研究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平昌县西兴皇山茶场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的“皇山雀舌”有机茶在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上被评为金奖。四川圣康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的“圣吉康”牌鸡蛋取得了国家无公害产品证书,每年9000余吨鲜蛋远销省内外。盐亭县八角镇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青花椒生产标准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发布了四川省首个青花椒生产质量标准,“川椒王子”牌青花椒畅销全国市场。
(四)农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逐渐优化
部分专合社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并对留守劳动力根据劳动能力进行科学分工,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用。既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又降低了种地成本,提高了种地收益。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通过专合社的经营取得了数倍于此前的收益。江油市永胜镇二荆条辣椒专业合作社所在的村共有村民1400人,外出务工人数近700人,大量土地处于低效利用或是闲置状态。通过专合社土地治理试点项目的实施流转土地200亩,新吸收会员100户,新增高产稳产辣椒地800亩,平均每亩增收近3000元。
(五)专合社被引导做大做强、规范运行
我省专合社数量众多,但是运行规范、符合农发扶持政策要求的专合社相对较少。常态化项目库建设和每年项目申报时的广泛发动宣传让许多有潜力的专合社了解到农发扶持政策,获取财政资金扶持成为他们的发展目标之一。产业化补助项目引导了许多专合社比照项目申报要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做大做强、规范运行。据梓潼县农发办何延军副主任介绍,此次申请入库的5家专合社中有3家都是在此前的项目申报没有成功后,以项目申报条件为目标,通过自身的完善、发展和规范才通过入库前的资格审查,充分体现了项目的引导效应。
(六)农民素质提高、收入增加
通过参与合作社重大事项的决策、关心专合社日常事务的开展、接受生产技能和科学文化培训,专合社成员生产技能和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统购生产资料,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统一销售农产品,保证了合理的价格。通过专合社的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以2009-2011年119个专合社财政补助项目为例,直接受益的农户5万余户,户均增收8500余元。
三、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专合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专合社发展迅猛,亟需增加扶持资金
尽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并及时调整政策,农业综合开发用于扶持专合社的资金不断增长,但仍和其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就我省而言,2009-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专合社仅占全省工商注册专合社数量的0.71%,扶持、带动、示范范围亟需进一步扩大。
(二)申报程序复杂,亟需调整项目申报要求
专合社财政补助项目申报程序相对于项目实施主体而言显得过于复杂。专合社财政补助项目平均补助不到60万元,申报程序与有无偿相结合等几百甚至上千万的项目申报程序基本相同,要经入库、编制项目申报书、填列计划报表、编制实施方案等程序,程序多、耗时长,影响着项目实施绩效的提高。
(三)“翻牌”合作社难以杜绝
在财政资金支持、贷款优惠等利益驱使下,为了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部分企业同时牵头成立农民专合社。这些“翻牌”合作社一方面解决了专合社资金短缺问题,在开拓市场等产业后续环节也比农民互助成立的“真合作社”具有优势。但另一方面,他们在利益分配中拿走了大头,农民只拿小头,导致了“富了企业穷了农民”;在决策时,企业说了算,农民不能做主,违背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设计的初衷。如何既能发挥这些“翻牌”合作社在资本、技术、市场行情、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把小家小户的农民带动起来,又能防止企业借专合社之名行套取资金之实,是当前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难题之一。
(四)专合社自身质弱,亟需强健实力
一是专合社普遍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在国家惠农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专合社数量增长较快。然而,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我省农民户均资源禀赋较少、成立时间较短,专合社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我省幅员广阔、地形多样,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发展观念、发展阶段以及农户的思想意识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专合社多而强和少且弱的区域同时存在,各区域专合社发展极不均衡。三是部分专合社运行不规范,成员参与度低。虽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等法律、法规,但实际上部分专合社重生产、轻管理,使得机构和制度形同虚设,社务、财务不公开透明,组织结构松散,农民参与管理程度不高。
四、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专合社发展政策建议
(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进一步向专合社倾斜
一是逐年增加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产业化项目的资金总量,并提高用于扶持专合社的资金比例。二是逐年增加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治理试点项目的资金总量和项目。三是逐年增加农口部门项目中由专合社实施的项目。通过资金的倾斜把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专合社的资金总量做大才能扩大对专合社的扶持面,才能进一步支持专合社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二)简化项目申报程序和要求,提高项目实施绩效
项目申报书只要包括现状分析、自筹资金筹措能力分析、项目建设地点、建设期限、建设内容、财政资金使用明细、建设效益目标,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即可。省农发办根据国家农发办确认备案通知下达项目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地用在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上,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三)引导农民专合社参与农业综合开发
充分发挥专合社基于农村得天独厚的沟通协调、灵活机动的优势,积极引导专合社参与到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项目建设中来,提高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鼓励将农田水利等小微基础设施建设的后期管护工作交由专合社承担,提高管护效率,解决“建易管难”的问题。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3年0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