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财政建章立制 守正创新 推动财政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山西忻州财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督查工作的指示精神,强化政治引领,树牢以政统财理念,聚焦财政中心工作,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坚持“三个聚焦”,在抓落实中有力推动财政监督工作提质增效,以高质量财政监督助力山西忻州高质量发展,迎接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一、聚焦监督机制,实现财政监督全面覆盖
(一)完善共同履责的财政监督格局。一是明晰监管责任。明确财政部门各业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都具有财政监督的职责,财政业务机构与专职监督机构同为监督的主体,财政业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既是财政业务的管理者,又是监督者,在工作中,自觉发现财政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动进行纠正,自我规范管理。二是拓宽监督范围。将财政业务工作的各领域、范围都纳入财政监督的对象,财政业务工作运行到哪里,财政监督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预防、预警和规范管理上的作用。三是完善配合机制。建立健全财政专职监督机构与业务管理机构协作配合机制。构建起“共同参与、统一协调、全程监督、规范管理”的财政同步监督新格局。
(二)建立统一规范的财政监督机制。一是统一编制年度检查计划。专职监督检查机构、授权业务管理机构开展的检查,须列入统一编制的财政局年度检查计划。山西忻州财政年度检查计划由山西忻州财政监督局负责汇总、拟定,报党组审定后实施。二是统筹安排重大检查事项。对重大财税政策落实、重要收支项目执行情况以及会计信息质量开展的检查,原则上按照省厅制定的方案,市县两级财政监督部门上下联动、统一组织开展、统一处理口径、统一汇总报告、统一对外公告。三是统一规范财政监督程序。年度检查计划由专职监督检查机构、授权业务管理机构具体组织实施,检查程序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监督办法》《财政检查工作办法》、“双随机、一公开”等有关制度流程执行。明确按照“谁组织检查谁负责审理”的原则开展审理工作。处理处罚决定涉及行政诉讼的,法制机构和业务机构加强协作,依法依规做好各自工作。四是队伍建设牢记学习先行。为打造胜任财政监督新职能的专职队伍。制定并出台了市县两级财政专职监督人员学习制度,将职业胜任能力标准进行量化,结合年度监督工作要点,从要求完成规定动作到统一出题进行开卷考试,学习考核制度的施行,有力推动了财政监督专职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完成年度财政监督检查任务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建立和完善结果运用机制。一是建立会计监督检查结果运用机制。会计监督检查实行公示公告制度。会计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情况和查处结果在单位门户网站及时向社会公开(涉密事项除外),公开曝光监督检查发现的违法违纪典型案,充分发挥震慑和警示作用;会计监督结果实行反馈制度。按照“检查—反馈—整改—提高”的思路,不断健全检查成果的转化利用机制,努力提高监督工作整体成效。二是推行内控自我评价结果运用机制。对于内部控制成效进行自我评价,结合日常监督和年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根据结果提出表彰、处理、整改意见,把责任落实到科室、岗位和个人。三是健全外部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制度。对巡视巡察、审计、纪检监督发现问题,明确牵头科室、相关职能科室及时整改,特别针对在整改过程中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组织开展专项检查,集中整治和纠正问题,进一步运用好巡视巡察、审计、纪检监督成果。四是建立县级反馈问题整改指导机制。为共同促进整改措施落实,山西忻州财政主动作为,对接各县(市、区)财政局,重点关注县级审计反馈问题,通过持续跟踪问效倒逼整改落实。对已完成整改的,进一步巩固整改成效;对需要不断深化的,持续用力,紧盯不放。
二、聚焦监督方式,推进财政监督提质增效
(一)借智借力,创新财政监督检查方式。在完成上级安排的重大检查任务时,市县两级财政监督机构为顺利完成检查任务,采取“财政主导、行业专家”合作监督检查模式,借智借力,充分发挥财政专家和业务骨干的专业技术优势。
(二)注重实效,创新财政监督工作模式。一是会计监督由“检查型”向“服务型”转变。改变过去会计监督重处罚,轻管理现状,建立了会计监督跟踪服务机制,不断提升监督质量和效果。二是内部监督从“任务型”向“防控型”转变。改变内部监督被动完成监督任务现状,构建“风险为导向、防控为主线、治理为目标”的内部监督模式,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和重大风险,按照权力相对集中,涉及国家秘密、负面影响大的原则,筛选形成70项财政内控重大风险(其中:廉政风险10项、制度流程风险18项、保密风险11项、法律风险20项、外部风险11项)。三是专项监督从“单一型”向“融合型”转变。改变专项监督单一、整体效果差的现状,着力推进“专项监督+绩效评价”检查模式,提升财政资金管理整体效能。提出专项监督与绩效评价相融合的创新监管模式,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预算绩效管理机构结合专职监督机构对项目审批、财政预算资金运行状况,财政支出的预期效果进行全过程监督,在节省人力、财力成本的同时,实现内容互补、信息共享,从而达到规范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标。
(三)聚焦主业,助力直达资金落地落实。通过“线上分析判断、线下精准核实”开展直达资金监管。一是充分利用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开展直达资金日常监管。指定专人负责,每周定期从监控系统上整体了解每个县、每项资金的来龙去脉,发现疑点及时通知县级财政部门,并及时和国库管理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分析动态监控情况。二是采取下沉监管,层层“穿透”方式,督促惠民政策有效落实。在利用直达资金监控系统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定期前往基层一线深入调查核实直达资金执行情况,核对直达资金账户、台账等资料的同时,走访相关企业和群众,查看直达资金是否真正支付到最终受益对象,“一竿子插到底”,确保资金流向群众希望、企业期盼的方向和领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聚焦初心使命,立足本职岗位为民办事
(一)服务中小企业,做好政策宣传引导。在对企业监督检查过程中,深入了解减税降费政策在企业中的执行情况以及企业诉求,主动为企业提供政策上的宣传和引导,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
(二)助力被查单位,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向被查单位进行征求意见时采取征求意见与解答难点疑点相结合的方式,统一思想,集思广益,有针对性地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在预决算公开检查中,在做好“检查员”的同时,主动当好“服务员”。建议财政部门牵头,进一步完善预决算公开样表和内容,帮助预决算部门实现预决算公开标准化、规范化。
(三)破解工作难题,服务基层财政。为持续深化财政内控建设,推动财政系统内控高质量发展,山西忻州财政以强弱项、补短板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结合市县财政内控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山西忻州财政内控办按照“为什么控、谁来控、控什么,怎么控”的思路,编写了《财政内控应知应会手册》(2021版),将这一成果分享给各县(市、区)财政,帮助基层财政内控人员答疑解惑,实现内控管理水平共同提升。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