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财政局五措并举确保全年财政工作顺利推进
(一)加强预算管理,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加强收入征管,狠抓增收节支,做到“聚财有方”。加大税收监督管理力度,严格规范非税收入征缴,确保各项收入依法依规、应收尽收。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继续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统筹债券资金置换支出,重点保障基本民生支出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支出,以及全市的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支出等。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及时批复预算,督促做好项目实施准备工作,确保预算一经下达能够立即执行,提高支出执行到位率。进一步加大争取上级支持力度,密切跟踪中央、省政策制定和资金分配相关情况,认真做好上下工作对接和政策资金配套衔接等工作,争取中央、省在转移支付、新增债券、“去产能”奖补资金等方面给予我市更大的资金政策支持。
(二)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推进经济转型,培植涵养财源,做到“生财有道”。落实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继续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把抓落实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继续落实并完善“营改增”试点和其他已出台的减负政策,按照中央、省统一部署,进一步清理规范基金和收费,再取消、调整和规范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切实把我市的企业负担再降低。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鼓励支持中小企业挂牌上市。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整合现有政府投资基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积极对接省财政设立的供给侧改革发展投资基金、促转型增动能基金、企业技改专项资金等产业基金,重点扶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及新技术、人才、金融等要素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以大数据、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新产品、新业态、新项目;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更新改造,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兴潜力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PPP工作,加快推进PPP示范项目建设。加强政银企合作,进一步撬动银行金融机构为全市重大项目融资。
(三)推进脱贫攻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整合支农资金,确保投入力度,做到“惜财有招”。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和“三农”工作,健全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整合资金,形成支农投入合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扩大美丽乡村试点范围,整合资金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支持农村生态环境、饮水安全、移民搬迁、污水垃圾处理等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
(四)办好民生实事,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调优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做到“用财有效”。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入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必须更好地统筹民生政策与经济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合理界定基本民生,突出保障重点民生,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初高中阶段教育优化发展,支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财政政策与就业创业政策配套衔接,以创业带动就业。统筹中央、省奖补资金、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做好去产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和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巩固和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扩大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农村低保线和脱贫线的有效衔接。支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体育传媒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中环快速路、阳大铁路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和综合整治,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完成好市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任务。
(五)深化财政改革,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创新体制机制,提升预算绩效,做到“理财有规”。完善市县(区)财政体制,积极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出台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措施,完善市对县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大对县(区)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切实缓解基层财政运行困难;构建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财力保障机制,服务保障财政“三基”建设;建立适当向开发区倾斜的投入和收益分配机制,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给予支持,用于项目引进、人才引进和激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对结余资金以及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收回财政。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拟出台的增支事项要做好与中期财政规划的衔接。扎实推进预决算公开,做到公开及时、内容真实、形式规范。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加快建立政府债务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快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巩固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成果,完善资产配置标准的调整联动机制。强化对重点民生支出和重大专项支出的绩效评价,积极推进第三方绩效评价工作,注重评价结果运用,逐步将绩效管理覆盖所有预算资金。进一步加强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专项监督检查,严肃财经纪律。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