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晋城财政工作亮点纷呈
“十二五”期间,晋城市财政局新一届党组围绕“财政服务科学发展和财政实现科学发展”主题,广泛调研,集思广益,确立了构建以民生为主导的现代财政发展观。提出了“构建和谐财政、服务科学发展”的财政工作方略,“理财为民、促进公平、倡导节约、永续发展”的财政工作箴言以及“崇尚服务、追求卓越”的财政人座右铭。出台《晋城市财政“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建设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现代财政”的奋斗目标,并以财政基层基础建设、财政信息化建设、财政文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构建起基层基础工作规范、现代技术运用充分、人文环境文明和谐的现代财政。五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探索实践,在深化预算改革、创新财政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培塑作风形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委市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连续5年优秀,省厅目标责任制考核连续5年优秀,2013-2014年蝉联全省第一。财政部开展的全国绩效管理评价工作评比晋城连续2年全省第一。财政信息宣传工作连续3年全国优秀、2013-2014年全省第一。税源调查、会计管理、财政票据、绩效评价、全口径预算、预算公开等在全国、全省评比中成绩优异。2015年1月被授予“第四届国家文明单位”称号。12月30日被评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财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92.53亿元比2010年153.23亿元增长了25.64%,年均增加7.86亿元,年均增长4.6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93.9亿元,比2010年55.5亿元增长了69.19%,年均增加7.68亿元,年均增长11.09%。2011-201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合计1018.38亿元,比“十一五”期间的578亿元增加440.38亿元,增长76.1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合计437.34亿元,比“十一五”期间的206亿元增加231.34亿元,增长112.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趋稳,税收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由2010年的140.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7.02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88.04%。
民生财政地位日益凸显。财政的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10年完成55.49亿元,2014年完成98亿元,年增长率15.28%。支出规模不断增大,2010年支出执行89.5亿元,2014年支出执行161.7亿元,年增支率15.94%。支出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2011年,财政投入民生事业达76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超过65%,同比增长32%。2014年,全市用于民生事业的支出达142.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总额的88.8%,财政逐步由“吃饭财政”向“民生财政”发展。在支持“三农”方面,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体系。在推动教育发展方面,2014年支出达30.29元,小学、初中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别增加至60元、80元/生/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小学、初中分别增加至700元、900元/生/年,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提高至每年400元。在社会保障方面,紧紧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2014年全市参合农民达152.65万人,参合率达99.14%,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由280元提高到320元,基本公共卫生人均补助标准由30元提高到35元。在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方面。2011年至今通过大力支持融资担保、贷款贴息、金融机构奖补、应急转贷资金等累计支出12亿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市金融振兴、经济发展。
财政改革取得新突破。2012年,调整规范市与县(市、区)财政管理体制,放权强区、扩权强县,取消县级对市的上解递增,建立新的增收奖励机制,对城区和开发区调整实施“属地入库、比例分享”的财政收入征收分成办法,实现全市范围内财政体制统一规范;调整市级与城区国土收入分成比例,进一步理顺市区国土收入分配关系,促进中心城市建设;理顺巴公镇与晋城市、泽州县的财政体制,确保巴公镇新财政体制正常运行。在全省率先成立绩效评价专门机构,实现由单纯的项目评价向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转变,受到财政部关注,部科研所以我市为例,在“财政研究简报”第49期刊发“财政管理改革创新带动财政转型升级”专题报告。2013年,初步建立起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构成的全口径预算体系,成为全省第一个实行全口径预算的地级市。研发建设“晋城市国有企业监督管理平台”信息收集运用系统,实时监控企业运行。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市本级国库集中支付电子支付金额达90%以上。2015在全省率先先成立PPP中心,开设工作专栏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技术支撑和组织保障,并积极向省财政厅首批申报项目6个成功获批。
财政管理创新取得新进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全面梳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建立健全与各项财政改革相配套的会计制度,加快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建设。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切实控制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强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规范财政投资评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12年,在全省率先改变财政专项资金分配方式,对非资源类县域主导产业专项资金6000万元实行竞争性分配,竞争分配资金的比例逐年增加。2014年,在全省率先取消用款计划审批,提高市本级财政授权支付限额,实行涉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推进市县乡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财政资金电子清算,市县两级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全面上线运行,优化公务卡报销还款流程,规范支付系统单位账户管理。改变国有房屋及构筑物付费拆除做法,通过网络竞价,实现收费拆除。
财政制度建设取得新成绩。开展制度清理工作,形成各类制度203项。其中,“预算类”“管理类”“经济建设类”等业务制度151项;“干部管理”“廉政建设”“监督执法”等工作制度52项。针对社团组织使用财政资金不规范、银行拉存款的行业风气等问题,制定《市级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暂行办法》《市财政专户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管理办法》等;针对绩效评价、投资评审不规范等问题,制定《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市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办法》等;针对账户管理、资金支付不规范等问题,制定《实际预算单位财政代管资金管理办法》《市级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等;针对政府采购行为不规范、预算执行慢问题,制定《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市政府采购活动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等。为明确防控重点,从综合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五方面,排查风险岗位130个,确定高风险科室9个,高风险岗位16个,高风险点32个。为规范工作程序,完善业务工作流程20个,包含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管理等各方面,横到边纵到底。为强化责任,2015年厘清权力事项107项,与之对应的责任事项41项。为畅通监督渠道,不断优化“晋城财政”网站主界面,目前门户网站设置有财政总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市本级“三公”经费预决算、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等专栏,实现按月在门户网站公开全市财政收支情况,实现实时公布社保、教育等重点民生资金使用情况。内部控制、外部监督机制不断健全。
财政队伍建设开创新局面。大规模培训干部,坚持每年对财政系统干部全员轮训,邀请知名院校教授来机关授课,到清华、北大名校举办专题培训班,选派干部到财政部实习锻炼,选送业务骨干到高校培训,年平均培训干部1000余人次。开展绩效考核,从日常考勤、工作业绩和综合评价三个方面对干部进行月、季、年量化考核,公布得分,作为干部轮岗、提拔、送学、选优的重要依据。建立成长档案,实时记录干部奖惩、继续教育、履历等变化。坚持逢进必考,除机构改革理顺、军转复员安置外,局机关行政及直属全额事业单位选用干部全部通过公开招考。激励干部提升素质,对取得在职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会计师、建造师等专业技术资格的干部实施奖励。将财政文化根植干部心中,发挥党工妇青各组织的作用,引导干部自发成立球类、棋类、书法写作等10余个兴趣小组,和农村、城市、工矿企业等5个社会实践小组,定期不定期组织与贫困村结对帮扶、到敬老院义务劳动、绿化荒山、为福利事业捐款、体育比赛等活动,“平等的意识、民主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务实的作风”深入人心。目前,全局具有研究生学历干部10人,本科以上学历129人,占干部总数的75%。高级会计师9名,会计师、经济师等81名,注册会计师2名,注册税务师1名,造价工程师4名,一级建造师5名,招标师2名,资产评估师1名,具有中高级职称干部占到局财政业务干部总数的67%。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财政“三项建设”培塑新形象。财政基层基础建设方面,先后出台并严格落实“加强财政基层基础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会计基础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财政基层基础建设及会计基础规范化建设考核验收方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办法”“财政基层基础建设考核办法”等制度,通过“人员向基层调配、技术向基层普及、经费向基层倾斜”,加大基层基础建设软硬件投入力度,完善预算单位城域网建设,优化全市财政系统网络和服务器设备,推动县、乡财政基本实现“四有”(有机构、有队伍、有制度、有经费)“四化”(财政管理制度化、财政业务流程化、财政工作法制化、财政手段现代化)。目前,县、乡两级财政机构进一步健全,全市乡级财政人员达到231人,全部具有中专以上文凭,全市基层基础建设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95%,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基层财政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明显提高。财政信息化建设方面,研发财政数据字典,直观展现“经济运行分析、财政运行分析、财政收支监测、财源建设、专题分析、网站地图、自定义分析、宏观经济”等,实现数据纵横对比,极大地提高了财政信息化应用水平;整合上线市国库集中支付、电子清算等12个管理系统,财政、预算单位、人行及代理银行实现联网运行,县级到乡镇形成双环路联网,搭建了省、市、县、乡财政联网信息平台;建成省、市、县视频会议系统,首次尝试双流效果,同时显示主讲人画面和PPT讲课内容。完备的软硬件设施促进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2014年率先在全省建成自动抽取政府采购专家和中介机构语言通知系统,自主研发了局机关电子触摸屏信息查询系统,通过农业项目资金管理系统建立农业项目库,正式启用“晋城市公文处理系统”,开发建成“晋城市国有企业监督管理平台”信息收集运用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财政文化建设方面,局党组集思广益制定了工作方略、工作箴言以及财政人座右铭,形成晋城财政文化的整体构架。通过创建“勤之阁”“清之室”“慎之阁”“爱之屋”“和之家”等各类载体,成立社会实践小组、兴趣小组等各类组织,发挥党工妇团作用,开展全市财政系统文体交流、慈善志愿服务、组织植树造林等活动,初步形成财政特色文化,实现了人心在文化中凝聚、人才在文化中显现,事业在文化中兴旺的局面。2011年以来,干部累计自发捐款20万多元、衣物2300余件,绿化荒山200余亩,栽种侧柏、山桃等各类树木5100多棵,捐助贫困大学生18名,10名班子人员坚持结对帮扶山区10位70岁以上老人,并涌现出拾金不昧、义务劳动、助养孤儿、捐助贫困大学生以及特困家庭等许多典型事例。
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一是加强组织建设。根据市委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学习讨论落实、三严三实等专题教育活动,按要求完成了各工作任务,通过坚决落实“两个责任”,不断夯实党建工作的基础。建立健全组织。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党组成员为副组长、科室负责人和下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党组抓党建工作责任制。合并设置了机关支部、直属单位支部和退休干部支部等3个支部,机关支部下设了4个党小组;在直属单位党支部,国库支付中心等9个局属单位分别选出1名党员进入支委。班子牢固树立了“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是分内的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失职渎职”强化领导责任,履行“一岗双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二是强化理论武装。建立并认真落实了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党员定期学习制度、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办法等制度。班子成员每年至少参加12次集中学习,每年至少读5本书,每年至少撰写2篇理论文章,每年至少讲党课1次。通过发放书籍、“请进来”、“走出去”、演讲比赛、闭卷考试等方式,提升党员干部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三是突出廉政建设。围绕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制订了党建工作考核制度,将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科室、责任到人头,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制定了《晋城市财政局党组关于推进财政部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任务的实施意见》、《晋城市财政局干部监督管理办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实施细则》等制度,每季召开一次党组会分析研判反腐败斗争形势,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每年向全局党员干部作一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形势学习辅导或讲一次党课;及时听取案件查办情况汇报,了解掌握反映干部重要问题线索和重要案件审查情况,支持对案件的查处工作。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6年0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