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六项举措助推“十三五”经济发展
一、充分发挥部门职能,着力服务做大财政“蛋糕”。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全力支持和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继续争取上级支持,积极争取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努力整合财政资源,着力培育支柱产业,壮大骨干财源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财税政策的拉动作用,通过财政奖补、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吸纳、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向市场前景看好的优势产业和骨干项目倾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植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继续整顿纳税秩序,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建立健全稳固的税收增长机制,努力提高“三个比重” 即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和地方级税收占税收总收入比重。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特别是各种基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要全部纳入预算或财政专户管理,防止乱收费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高组织收入水平,要加大税法宣传力度,组织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齐抓共管财政收入的局面。
三、科学调整支出结构,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界定财政供给范围,保障公共基本需求。按照社会共同需要的原则,对公共财政支出范围进行分类和界定,对界定在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内的对象或内容,按照不同的政策,确定不同的保障水平。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支持“三农”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使农业农村逐步融入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中;大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加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保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切实提高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公共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财政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高财政科学管理水平。深入贯彻新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精神,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实施财政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一是深化部门预算编制管理改革。健全完善预算体系,完善提高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和财政投资评审机制,研究制定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考评结果运用办法,进一步加大预算监督及执行力度;二是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制度改革;三是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四是深化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健全政府非税收入运行机制,打造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平台,加快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建设,初步建立起公共财政下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制,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五是深化乡财县管改革,加强对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力度,促进乡镇财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提高乡镇财政工作效率;六是建立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努力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五、强化财政监督管理,推进依法依规依纪理财。一是认真组织学习和贯彻执行国务院出台《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建立起经常性的财政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制度,并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财政绩效评价体系和机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益。二是继续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重点项目的监督,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增强专项资金管理使用透明度。三是认真学习和落实《会计法》,狠抓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四是进一步明确乡村财务监管主体,切实健全民主理财机制,严格执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
六、加强财政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调的要求,加强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理财能力。努力加强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建设,狠抓干部教育与管理。切实加强机关党建、“六权治本”和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和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和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成果,细化和优化各项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干部,用机制规范行为。着力树立“三个意识”,即树立能动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转换乡镇财政职能,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继续抓好党建和系统行业文明创建,构建“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