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山西财政新闻联播

朔州财政58亿元资金投入助推城乡建设一体化

  2010年以来,朔州市财政局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三农”投入,积极寻找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努力探索一条具有朔州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全市财政累计投入农林水资金58亿元,年均增长27.63%,比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快6.5%,推动先进生产力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极大地提升了农业农村经济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80元,比上年增长13%,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3.1个百分点,综合排名全省第三,成为全省首个、全国首批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

  朔州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产业化开发的新思路,以设施农业、畜牧园区为重点,积极培育奶牛、肉羊、瓜菜、杂粮、玉米、马铃薯等八大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板块。从2012年起市县两级财政设立现代农业专项资金2790万元扶持现代农业生产,安排扶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投资5766.2万元,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着力推进20万亩日光温室大棚建设,彻底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状况,让平川四县农民实现稳定增收。每年投入3000万元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和防疫体系建设,快速向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以平鲁、右玉两个山区县为主,带动全市育肥养殖,发展肉羊300万只;以平川四县为主,带动全市发展20万头奶牛,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90%以上的奶牛入园入区饲养。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从2010年起,市县两级政府相应制定扶持政策,市级在财政预算安排1500万元,各县区不得少于500万元,主要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2012年以后,市财政投入每年达3000万元,按销售收入,到2013年已形成三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方阵:第一方阵是培育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的企业10个;第二方阵是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10个;第三方阵是培育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0个。这些企业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品牌建设为重点,通过技术改造升级、产品结构优化、内部管理提升,进一步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选择一批入社人员多、产品前景好、运行质量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基地建设上进行重点扶持。鼓励地域相近、产品相关的合作社实行强强联合或兼并重组,不断发展壮大,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双三十”农产品市场工程,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推进农村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连锁配送,使广大农村地区物畅其流。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市场、合作社、基地产销衔接、利益联结的新模式、新途径,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从整体上提高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

  朔州市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不仅表现在制度创新上,还表现在积极构建城乡互动的产业体系上。全市各级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抓手。2013年财政下达专项资金2090万元支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下达1223万元用于雁门关生态畜牧区建设。朔城区城郊型农业、平鲁区的马铃薯、山阴县的奶牛、应县的蔬菜、怀仁县的肉羊、右玉县的小杂粮基地县建设全面推进。山阴县奶牛存栏8.3万头,占全市的一半,鲜奶产量22万吨,排全国第14位,是全国农区奶牛养殖最大的县。依靠这一产业,全县每天有200万元进账。我市还围绕“水、机、路、电、林、环境、信息”七大重点,全面进行支农资金整合,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使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14.5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7%;

  朔州市财政大力压缩行政开支4亿元,用于新建和改扩建农村道路9000公里,90%的村通上水泥路,95%的行政村通上了客运班车;对全市1683个村的大街小巷进行硬化和亮化;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居民用电与城市实行同网同价;加大力度开发利用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使3万多农户用上了清洁可再生能源。另外,市财政运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在应县投资2000多万元集中治理新农村20个,投资300多万元建设省级示范项目3个,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