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财政加大力度助“三农”成效显著
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始终将支持“三农”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根本方针,努力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支农投入,全年“三农”支出达823.88亿元,增长18.1%,扶助“三农”发展,确保了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得到了的全面落实到位。
一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大。先后出台了小杂粮、设施蔬菜、规模养殖等10项扶持政策,我省地方出台的惠农政策累计达到50项之多,资金总规模达50亿元以上,补贴范围之广、含金量之高、受益农民之多前所未有。10.33万户农民购买12.15万台(件)农机具享受到了财政补贴,42.5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个产粮大县、20个产油大县、20个设施蔬菜大县、22个生猪生产和调出大县得到了财政奖补。全年共下达扶贫资金19亿元,支持实施吕梁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扶贫开发试点,支持做好干部包村增收和机关定点扶贫工作,完成290个村整村推进、1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科技扶贫取得新成效,全省又有4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二是支持农业增产增效力度加大。支持改造中低产田39.56万亩、治理大同盆地盐碱地4.0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2.5万亩;支持实施以“513”工程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支撑项目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区、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发展4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6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保障了抗旱保墒、防洪度汛等经费需要。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309.91亿元,增长28.2%。
三是支持农村社会发展力度加大。各级财政两年累计筹措资金300亿元,支持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当年投入5亿元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完成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1655个,总投资29.9亿元。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试点工作有序启动。成功争取成为全国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省份。村级管理费提高到村均5万元。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重点扶持助农民增收致富。在全面巩固和落实中央及我省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基础上,支持我省再出台小杂粮、设施蔬菜、山老区“一村一井”、移民搬迁补贴等10项惠农新政,新增补贴资金31.4亿元,资金总规模达50亿元。将薯类纳入粮补范围,按每亩60元标准补贴,小麦、玉米、杂粮补贴标准分别提高了20元、17元和37元;10.33万户农民购买农机具享受到财政补贴,支持培训42.5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产粮(油)大县、设施蔬菜大县、生猪生产和调出大县实施财政奖补,扶持设施蔬菜、标准化果园和规模化猪场建设,支持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四是夯实基础助农业增产增效。支持改造中低产田39.56万亩,治理大同盆地盐碱地4.0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2.5万亩。支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中小河流治理力度。继续推进实施以“513”工程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支撑项目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区、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支持发展4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6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及时保障了抗旱保墒、防洪度汛、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防控等经费需要。
五是深化改革助农村社会发展。两年累计投入300亿元,支持建成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当年投入5亿元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试点工作有序启动,成功争取成为全国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省份。村级管理费提高到村均5万元。下达扶贫资金19亿元,支持实施吕梁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完成290个村整村推进、1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科技扶贫成效显著。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3年0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