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建设进程加快呈四大特点
今年以来,烟台市紧紧抓住《山东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建设方案》获省批复契机,突出点面结合,注重上下协同,强措施用实力,全面推动基金管理中心加快建设。
(一)基金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一方面,基金规模数量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各类基金、基金管理机构和投资机构122家,基金总规模593亿元。其中芝罘区、开发区、高新区共95家,基金规模达490亿,分别占全市机构总数和基金规模的78%和83%,重点区域基金集聚效应逐步凸显。另一方面,引导基金作用有效发挥。充分激活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引导撬动作用,支持县市区政府灵活采用政府出资、向外部机构投资者募资等方式发起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目前政府性资金累计出资26.4亿元,参股30只基金,总规模219.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比例达到1:7,还有市旅游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多只政府引导基金正在前期论证运作中。
(二)基金重点聚集地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作为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的三个基金聚集地,芝罘区、开发区、高新区分赴江苏、浙江、湖北及省内济南、青岛等地调研学习,进一步明确了载体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措施办法。芝罘区明确打造基金聚集载体“三期建设规划”。一期以国贸大厦为依托,打造集基金商务办公、展览展示、交流培训为一体的空间载体和展示窗口;二期以广仁路为中心,发挥其“最烟台、最西化”和滨海广场金融服务商务区商圈、金融机构聚集优势,吸引投资机构入住;三期以烟台山为中心,打造具有山海风情和私密安静特点的办公环境,提高吸引力。开发区提出“时间上远近结合、空间上一主两副”的总体规划。分三期建设以长江路商业圈金融集聚区为主中心、珠江路10号和业达智汇谷为副中心的基金发展载体。近期将装修完工珠江路10号办公楼,可为约40家机构提供前期落户办公场所;中期规划载体为业达智慧谷,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包括办公、孵化器、创业成果展厅、路演中心等,提供基金进入和投资服务平台;远期规划发展载体为长江路商业圈金融聚集区,将建成汇集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或类金融机构的“金融大厦”。高新区规划以创业大厦为中心,以专业孵化器为支点,高标准建设烟台金融基金创新港,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计划年内完成主体施工,2017年整体投入使用。
(三)基金管理中心建设配套环境进一步完善。一是浓厚基金管理中心舆论宣传氛围。今年以来,组织了“基金管理中心专题研讨会”及各种培训对接活动,并通过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和全媒体宣传,进一步提高社会对建设基金管理中心的认识和关注度,增强了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二是强化政策支持措施。拟定《关于加快推进山东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系列支持鼓励措施,包括按照基金管理机构、基金规模、投资我市项目规模等给予奖励和办公用房补贴,对地方财政贡献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从“双百计划”、基金管理中心建设领军人物、地方财政贡献等方面给予基金管理机构、基金高管人才奖励,对推动我市基金和产业对接路演推介活动按相关费用支出给予一定比例补贴及设立我市基金管理中心建设发展引导基金等。三是实现基金顺利落户注册登记。今年以来,包括基金在内含金融元素机构登记注册受到严格控制,为此,该市各有关方面进一步完善登记注册要求,确保基金机构顺利登记注册。同时,对在我市设立的基金管理机构及基金建立登记备案制度,掌握发展动态,规范基金行为,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四)基金与产业对接进一步加快。发挥基金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推动基金与企业项目“供需双方”实现全方位、多渠道对接。一是加大推介对接力度。举办了全市中小科技创新创业企业与基金对接推介路演等多项活动,积极推动基金与项目互动和对接。开发区等借助金融服务中心等线上平台,搭建投资推介、融资路演、项目展示和创新比赛等常态化平台。二是推动市场化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互联网私募股权融资试点平台、介于现货和期货之间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等金融要素平台的设立,借助市场化平台持续聚集大量企业信息和融资需求优势,为基金对接项目提供数据库。三是畅通基金退出渠道。今年以来,2家企业成功上市、20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全市上市公司达到4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1家,分别位居全省地市第一和第三。作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唯一授权委托服务机构,“太湖金谷”近期将在我市设立新三板培训中心和路演中心,这也是其在地市级城市设立的首家分支机构,将进一步加快该市企业挂牌步伐。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加快发展,进一步畅通了基金投资退出通道,提高了基金落户投资吸引力。四是深化基金对外合作。以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为契机,推动搭建中韩合作互联网私募股权融资平台、与韩国交易所合作推动企业赴韩上市、成立中韩创造经济投资支援团、设立烟台•中韩金融研究院等工作加快进程,进一步拓展基金业发展空间。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