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亮点多(二)
近年来,省财政立足于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着力从资金、项目、政策安排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使全省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着力支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近三年来,省财政把少数民族地区作为重点,安排资金16.5亿元,重点支持了“两基”攻坚、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落实、教育布局调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及加大对家庭贫困学生助学金补助力度;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水平,2008年提高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由每生每年150元提高到225元,初中由250元提高到375元。对玉树、果洛、黄南等地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年650-700元提高到初中生1100元、小学生1000元;对海南、海北、海西及黄南州同仁县、尖扎县牧区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增加到初中生1050元,小学生950元。为使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牧民子女受到良好的高中阶段教育,安排专项资金在省外和省内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异地办班。同时,大力支持民族地区普及科学知识,推广使用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统筹兼顾,提高了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并把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补助标准从400元提高到1000元。2008年安排校舍维修改造资金8200万元,使民族地区入学人数大幅增加,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着力支持民族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支持完善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提前3年全面覆盖民族地区的目标,2008年补助标准从每人54元提高到104.3元。完善农村牧区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牧区村卫生室建设,2007-2008年共安排资金1.1亿元,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建设3194个村卫生室,并建立了村卫生室运转管理长效保障机制。同时,为青南三州及环湖地区配备了161辆乡村流动卫生服务车,有效解决了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着力支持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三年来,省级财政部门用于民族地区的各类社会保障支出达22.6亿元。其中,社会保障类补助支出4.9亿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广泛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及自由职业者;用于优抚和社会福利救济的支出7. 8亿元,支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深入推进救灾救济和农村牧区特困群众生活及医疗救助工作;启动了农村低保机制,对民族地区城镇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人数达到14. 8万人,特别是把符合条件的贫困僧人也纳入了低保范围。
着力支持民族地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三年共安排资金3.9亿元,支持扩大藏语电视节目覆盖面,较好地解决了藏族群众收看母语电视节目困难的问题;支持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持民族语影视译制工程,丰富了少数民族语言电影电视节目;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和文化进村入户、农(牧)家书屋等工程,丰富了农牧民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基层文化事业发展。支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投入3690万元,重点用于维修塔尔寺、保护《古兰经》、《大藏经》等民族文化遗产。同时,支持民族地区开展了各类体育活动,投资188万元建成了全省第一个高原水上训练基地“尖扎水上训练基地”。
着力加大对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的支持力度。计划用两年时间,整合资金4.52亿元,完成全省乡镇政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整体提升乡镇政权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和村干部报酬动态增长机制。加大了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检法司等部门的投入,支持建立维稳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有力支持了民族地区的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和奖励扶助政策。2005年,为减轻民族地区财政负担,将“少生快富”省与州财政承担比例从原来4︰6调整为6︰4,之后又提高了“少生快富”和“奖励扶助”政策的奖励和扶助标准,补助标准从1000元提高到3000元,并采取“直通车式”发放,确保了奖励资金落实到位。同时,不断增加计划生育手术费补助,到2008年,补助民族地区的计划生育手术费达到2764.4万元。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为了保护好人口较少民族的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改善和提高较少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各级财政在认真执行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殊扶持政策的同时,对人口较少民族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和照顾。一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下转移支付力度,在安排项目上给予倾斜照顾;另一方面,专门安排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有力地支持了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从2006年到2008年,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共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9850万元,其中安排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5500万元,重点支持了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扶贫整村推进、撒拉族贫困农民劳动技能培训等工程,循化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近年来,省财政立足于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着力从资金、项目、政策安排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使全省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民族地区财力状况明显好转。始终坚持财力下移,逐年加大省对下转移支付力度,对民族困难县在转移支付系数上给予适当倾斜。2008年,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和激励性转移支付,省对民族地区(民族自治的六州及五县,下同)的转移支付补助由2006年的12.6亿元增加到22.4亿元,增长77.8%,年均增长33%。全省民族地区总财力由78.2亿元增加到152.8亿元,增长95.4%,年均增长40%。2009年,在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基本没有增量的情况下,省财政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政策,结合主体功能区建设,适当提高了“三江源”、“环青海湖”等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所属县的补助系数,加大了对重点生态保护地区生态补偿方面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率先推行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重大改革,确定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标准,通过加大对下转移支付补助,帮助县级财政逐步消化基本财力缺口,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县级财力保障无缺口的目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通过省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的逐步加大,各地自主分配财力的能力和帮助基层解决困难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各地集中财力办了一些多年想办、该办而没有能力办的、关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和实事。同时,逐步补充和增加县乡机构的公用经费,解决了一些涉及干部职工个人的政策性欠账,提升了基层机构的运转水平,对巩固基层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民族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为进一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特有优势,做大做强农牧业, 2006-2008年,省财政投入民族地区的生产建设性资金达40.21亿元,有力提升了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整体水平。一是积极支持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确保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的顺利实施。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截止目前共下达我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国债)资金16.7亿元,并拨付到项目实施地区。为了配合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2004年项目区开始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共下达生态移民搬迁资金2.7亿元。二是积极支持为农牧民办实事,推动农牧业产业化、设施农牧业和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重点扶持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藏区牛羊育肥、精深加工等畜牧产业化经营项目和优质青稞、土豆、中藏药、无公害蔬菜种植、优质饲料加工等项目;支持了青南牧区“四配套”建设、东部干旱山区设施农业、环湖和青南地区设施农牧业项目;支持农牧区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动物疫病防治和抗灾救灾体系建设。2009年全省实施的110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有59项在民族地区,各级财政投入的建设资金达2亿元。三是加大对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2007年以来共安排资金9.6亿元,支持了扶贫整村推进、异地扶贫工程、乡间公路及贫困山区“阳光工程”,使农牧区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民族地区农牧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为促进农牧民增收,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和惠农补贴制度,切实落实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取消了“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等收费项目,免征农牧业各税,减轻民族地区农牧民税费负担2.3亿元,人均减负96.6元;2007年以来,共安排对民族地区种粮农牧民粮食直补(含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综合补贴)、农牧业生产种子和农机具购置等补贴资金1.8亿元,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由2004年的每亩4元,提高到了目前的每亩30.5元,较好地保障了农牧民的切身利益;安排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重点公益林管护资金12.9亿元,不仅支持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使农牧民从财政补贴中直接受益;2006年,国家对我省的退耕还草补助期限延长了一个周期,为农牧民又办了一件好事;围绕培训农牧民、转移农牧民、减少农牧民,因人、因地制宜支持民族地区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劳务输出工作,三年来,共投入资金1.87亿元,重点支持农牧区劳务经济发展,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加大旅游投入,大力挖掘少数民族地区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风情,带动农牧民增加旅游收入。
民族地区投资环境得到改善。近年来,各级财政不断更新观念,进一步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支持民族地区改善投资环境,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一是始终把财政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改善投资环境、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制度创新和培植新型财源上,积极支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2009年,出台了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民族地区的发展进一步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继续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拓宽财源建设投入渠道。通过安排财政贴息、项目前期费、招商引资等资金,加大了社会投入,有力地支持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优势产业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支持了招商引资和企业结构调整。如支持开展了清真食品国际博览会、黄河极限挑战赛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民族产品、民族文化的影响,提高了民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0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