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探索创新六种带贫模式成为脱贫攻坚新引擎
太仆寺旗依托中畜蓉泰、杜蒙牧业、德青源金鸡、富盛太阳能、佰惠生制糖、草原酿酒、红井源油脂等14家企业,通过资产收益、牛羊托养托管、手工扶贫车间、“龙头企业就业+产业基地”“特色种养+庭院经济+电商”、京蒙对口帮扶等6种带贫模式,大力培育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带动全旗2万余人通过入股分红、兜底保障、务工就业等方式实现稳定脱贫,实现了“贫困户脱贫致富、企业获利、社会发展”的三赢效应。
一是资产收益带贫模式。为确保无劳动力和残疾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采取“农业开发公司入股、龙头企业经营、贫困户分红”“龙头企业+贫困户”等多种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实施了24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贫项目且全容量并网发电,带动全盟949户残疾和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其中太旗430户646人)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稳定持续20年;实施了15.17兆瓦分布式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项目且全容量并网发电,已将489.69万元售电收入发放至62个嘎查村;实施了“百村产业园”资产租赁项目,已向69个集体经济薄弱嘎查村发放了首笔收益资金101万,每个村集体经济达到1.7万元以上。开工建设了第二批总规模为5.155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近日建成投运。经初步测算,村级电站每年收益2200万元左右,用于壮大贫困嘎查村集体经济,并带动310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前不久,太仆寺旗制定出台了《光伏扶贫电站收益使用分配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和《开展创新光伏扶贫收益使用分配管理机制试点工作方案》,从今年6月中旬开始,在7个苏木乡镇20个嘎查村开展收益分配试点工作,嘎查村通过开展集体经济积累、建设集体资产收益项目、公益岗位补助、开展小型公益事业、奖励先进、救急救难等事项对光伏扶贫收益进行二次分配,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劳动脱贫增收,年底准备全面推开。
二是“牛羊托养托管”带贫模式。针对无劳动力或有基本劳动能力却因缺乏资金、技术、项目的贫困户,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建档立卡户”的“托管”模式,大力发展安格斯优质肉牛养殖,着力解决建档立卡户自我“造血”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问题,确保建档立卡户稳定脱贫。通过建立政府政策倾斜、资金扶持、风险补偿和保险公司参保等多方联保机制,保障企业免受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等造成利益亏损,推动企业平稳发展,提高企业带贫能力。目前,依托中畜蓉泰、五丰牧业、养殖合作社和家庭牧场有效带动全旗建档立卡户999户,托管肉牛1812头,户均增收3000元。依托内蒙古杜蒙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带动80户建档立卡户托养察哈尔基础母羊807只,户均年增收3000元,计划到2020年托养察哈尔肉羊规模达到2500只,惠及250户建档立卡户。
三是手工扶贫车间带贫模式。依托地区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引入企业优势实施产业扶贫,充分利用贫困嘎查村闲置资源整合建设扶贫车间,采取“政府投资建设、企业租赁经营、贫困群众务工”的模式,扶贫车间所在嘎查村委会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每年支付固定资产投资8-10%作为租赁金,壮大贫困嘎查村集体经济,培育雇佣贫困人口作为产业工人,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目前,已建成投产手工灯笼编结、手工足球缝制、纸塑产品加工、棉衣棉服生产等13个扶贫车间,累计带动316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每人每天收入60—120元。日式拖鞋生产、宝昌熏兔加工、中药袋缝制、吨包缝制等7个扶贫车间正在建设,明年将陆续建成投产,预计可带动3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每人每天可收入100元左右。
四是“龙头企业就业+产业基地”带贫模式。针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依托已建成的一批群众参与程度高的项目企业,千方百计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务工岗位,累计带动农牧民转移就业50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2-4万元。此外,草原酿酒公司以低于市场20%的价格,每年提供100万斤酒糟,根据建档立卡户牛羊养殖量一次性定量出售,覆盖全旗有养殖意愿的所有建档立卡户,有效降低建档立卡户发展养殖业成本。红井源油脂公司以低于市场0.8元/公斤的价格,每年向建档立卡户供应麻饼200万公斤,支持贫困农牧民发展养殖业;与嘎查村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对帮扶村建档立卡户实施种籽低价补贴政策,按低于市场价50%的价格,提供优良种籽给建档立卡户进行春播,收获后公司再按高于市场价0.8元/公斤的价格集中收购,覆盖帮扶村所有建档立卡户。
五是“特色种养+庭院经济+电商”带贫模式。坚持治贫先治懒、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党员中心户的作用,通过大力宣传教育和鼓励引导,重塑群众主动脱贫信心,切实解决贫困群众“思想脱贫”问题,帮助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观念。根据贫困户产业发展意愿,加大到户项目“点单”扶贫工作力度,支持贫困户发展“一亩薯”“两口猪”“两头牛”“小三养”等特色种养业,带动有劳动能力和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持续增收。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8000余万元,购买优质肉牛8649头、肉羊6204只、肉驴54头、生猪21883口、鸡90794只、兔984组,蒙古包211个、青储窖4个,储草棚9个,鸡舍312个,小型器械2275台,惠及9286户贫困户。同时,充分挖掘电商扶贫潜力,通过已建成的国家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物流中心和92个村级电商服务站进行订单生产和线上销售,户均实现增收3000元左右。
六是京蒙对口帮扶带贫模式。全国人大机关自1998年定点帮扶太仆寺旗以来,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加大项目资金落实力度。累计向太旗派出31位优秀干部挂职,协调各类项目资金7700余万元,累计捐款捐物2257万元,解决了一批实际困难,为促进太旗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脱贫摘帽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昌平区和太旗两地党委、政府累计互访43次。加强人才交流工作,选派2名干部到昌平区统战部和小汤山农业园挂职;组织30名骨干教师赴昌平区跟岗培训3个月;派出32名医务工作者赴昌平医院跟岗学习1个月。加大资金争取力度,2019年,争取北京市及昌平区财政援助资金3044.5万元,已到位资金2856万元,实施骨干教师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扶贫产业示范园、电商熟食加工、托养中心设施配套、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等50个项目,覆盖73个贫困村,受益贫困人口11816人次。加强劳务协作,通过实施转移就业补贴项目,1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赴京就业;通过设立公益岗使261名贫困人口实现就近就业;举办了“春风行动暨昌平·太旗劳务协作大型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131人。携手共奔小康,7个苏木乡镇受赠昌平区援助资金191万元,太旗所有卫生院与昌平社区医院建立帮扶关系、昌平区妇联组织两地17个家庭建立结对关系,发放贫困助学金和贫困救助金3.9万元。创新消费扶贫模式,联合昌平邮政发售“太旗邮资明信片”8000张,实现经济效益77万元;协调北京创信金誉公司开通“北京—太旗蔬菜直通车”,太旗进京销售农产品55万元;借助昌平农业嘉年华平台销售太旗特色农副产品18.1万元;启动“我在太旗有只羊”认领活动,现场认购扶贫羊92只,经济效益20余万元。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0年0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