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变水田 水田成风景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 “旱改水”点亮农民小康梦
“你看看人家张明,今年‘旱改水’算是改对了!”“再不能抱着传统模式不放了,咱也得换换脑筋,开春儿也琢磨琢磨‘旱改水’。”一场大雪覆盖了沃野田园,村民们围炉话发展,“旱改水”成了农家热炕头上谈论最多的话题。
旱地变水田,水田成风景,是阿荣旗实践“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今年,该旗进一步调整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不断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坚持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发展理念,加快旱地改水田工作进度。
近年来,稻米市场价格走高,阿荣旗水稻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好,农民“旱改水”的积极性持续高涨。2016年,该旗新发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任务0.24万亩,投资355万元,整改基地位于新发朝鲜族乡长发村东新发组,该项目大力推进“种植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对原有的中低产田和低洼易涝地进行旱改水改造。新发米业有限公司2015年流转土地3705亩,旱改水基地新建水稻育秧大棚98栋,每栋280平方米,解决了育秧难的问题。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每垧地收入流转费5000元,育苗、插秧田间管理直至秋收,农户又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打工,由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每月增收3000元,一年下来,打工收入3万余元。“旱改水”项目带动种植户128户,贫困户53户,加速推进了脱贫攻坚工作进程。
土地流转后,合作社和阿荣旗新发米业有限公司签订绿色水稻种植合同,水稻收割后直接销售给新发米业,减少了水稻二次运输、晾晒和自然损耗,每亩地增收近80元。以往种玉米大豆每亩地仅收入300元左右,改种水稻后每亩净利润1000元,是旱田收入的3倍。
兴安镇沃勒莫丁村项目区是2016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项目建设规模1.5万亩,投资2250万元,当年建成3000亩,今年1.5万亩“旱改水”已全部实现,项目区建成后,带动沃丁项目区33户贫困户79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村民高峰今年旱田改水田16亩,收获水稻9700公斤,收入28130元,高峰喜滋滋地说:“今年我走对了路,水稻纯收入2万多元,相当于种旱田的3到4倍收入啊!”
阿荣旗六合镇保国村五组村民张明自有土地75亩,流转土地150亩,流转期限5年,旱田改水田150亩,今年他家收获的水稻预计纯收入10多万元,比传统种植玉米、大豆纯收益翻两番,种植玉米75亩,三口之家人均纯收入达4万元。
“旱改水”后,绿油油的稻田像一块块别致的绿毯铺展在天地间,成为农区一道美丽的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游览。阿荣旗新发乡东光村、音河乡吉雅泰休闲农业风情园等多处稻田为拉动旅游业发展增色添彩。
阿荣旗农业综合开发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为主线,立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侧重水田开发建设,依托阿伦河、格尼河、音河三条河流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稻种植,走出一条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灌区设施建设成熟,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道路。
今年,该旗水稻平均亩产达到1200斤,亩均纯收入1270元,实现农业产值25.99亿元。该旗农业综合开发办常务副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旱改水”可充分挖掘土地的比较效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旱改水”的成功,增强了农户土地流转和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全旗农户实施“旱改水”的积极性,促进水稻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让更多农户共同致富。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