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内蒙古财政新闻联播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打造特色亮点 综合发挥效益

  小项目汇集大民生,“一事一议”这项长期致力于改善广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民生工程,一直以来都是旗委、政府开展农村牧区工作的有力抓手。我旗在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过程中,有效利用奖补机制,彻底改善了农村牧区的陈旧面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打造特色亮点,综合发挥项目效益。  

  一、基本情况  

  按照政策规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是以农牧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基础,以财政奖补资金为重点,形成筹补结合,以奖为主的财政奖补机制。主要包括嘎查村内街道巷道硬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型人畜饮水设施、公共饲草料基地、牲畜药浴池、农畜产品交易场所、村容村貌改造和公共绿化、环卫设施以及农牧民认为急需兴办的嘎查村内其它集体生产生活方面的公益事业。  

  2009年—2016年,我旗累计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809个,覆盖14个苏木乡镇、1个种蓄场、179个嘎查村,覆盖率达80.95%。项目总投资64,512.28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39,361.89万元、农牧民自筹2,138.66万元、村集体出资8,096.29万元、企业或个人捐助1,103.27万元、以劳折资13,812.17万元。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让我旗的农牧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路灯亮了,文化活动场所建立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改变了,村民特色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全旗农村牧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特色亮点  

  (一)惠民项目助力美丽乡村——美在村里、甜在心里。美丽乡村建设是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自治区提出的又一项惠农利民的政策。我旗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2015年—2016年先后确立了大石寨镇前锋村和科尔沁镇远新村为重点推进村,利用上级专项资金加大整合力度,提高利用效率,不断完善项目实施。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旗累计建设项目9个,项目总投资758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505.3万元,农牧民筹资24.31万元、筹劳折资187.2万元、村集体出资41.19万元。项目实施带动乡村旅游经济的蓬勃兴起,使画里乡村成为现实,优美的环境成为旅游热点,直接带动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居民提供闲暇之余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形成了村庄环境整治、产业融合发展、就地就业创业、农民勤劳致富、集体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二)民生工程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带动产业、实现增收。随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在我旗的全面实施,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发展工程。对于在工程中受益的农牧民而言,交通的改善、信息的畅通、各种软硬件设施的全面升级,不仅为他们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更为他们带来了产业的发展,引领广大农牧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产业,实现增收。2016年我旗确定俄体镇义新村、科尔沁镇柳树川村和巴拉格歹乡良种场村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确定项目为俄体镇义新村的粉业加工项目、科尔沁镇柳树川村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和巴拉格歹乡良种场村甜菜种植项目。三项目总投资1,489.25万元,其中申请专项资金570万元,村级合作社自筹919.25万元。项目建成后,能够有效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仅义新村的粉业加工项目,就能达到年产马铃薯淀粉3000吨、粉条粉丝年产1000吨的能力,实现产值4000万元。可带动600户农民辐射马铃薯种植面积10000亩,农民年人均增收1万元(包括运输业),直接增加就业人员180人,实现就业收入200万元。  

  (三)长效机制保障建设成果——建管结合、终身受益。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不断惠及百姓民生的八年里,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建成落地,后期的管护工作成为新的工作点,如何确保已建公益事业的持续使用,如何让公益项目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综改办按照“村民自治、政府扶持”的原则,逐步探索建成后新村的后续管理长效机制,初步建立起城乡统筹的管理服务模式。嘎查村组建新村保洁和公共设施管护队伍。乡镇普遍建立新村日常监管和指导考核制度。旗级层面逐步加大对新村后续管理的财政支持力度,初步形成“村级负责、乡级监管、旗级支持”的管理格局,有效巩固了项目工程的建设结果。  

  三、产生效益  

  (一)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建设,从制度上规范了农村筹资筹劳的程序、范围和标准,区盟旗财政补助比例占整个项目投入的2/3左右,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2009年—2016年我旗共实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生产生活设施建设项目206个,累计总投资12,357.81万元。涵盖新打机电井910眼、建设桥涵52座、修建斗渠97.44千米、建设公共小粮仓11,777.5平方米、蔬菜种植基地208,650平方米。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条件,基地建立,水渠畅通,灌溉及时,实现亩产增收。同时,粮食和经济作物运输成本降低,以及小型农田水利的整治,极大地增加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协林嘎查位于归流河镇东北部15公里处,总户数238户,总人口1010人,耕地面积9199亩,大部分为坡耕地且地块零散不规则,农业生产以大田玉米为主,辅以舍饲养殖、架豆种植等副业。面对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十年九旱的地区状况,在发展农业生产和群众增收上受到极大制约,嘎查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乡镇领导也高度重视,在2013年就向旗财政局综改办申请协林嘎查抗旱灌溉机电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10万元元,其中申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72.6万元。建设新打机电井20眼,井房20座,机泵配套20套,配变电设施,输电线路架设5.5千米,项目覆盖耕地2500亩。受益农民近千人,项目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收益,2013年协林嘎查人均增收400元。而通过后期管护制度的全面完善,目前新建嘎查机电井项目仍在使用,将会持续给农牧民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  

  (二)政治效益不断增强。额尔格图镇兴牧嘎查在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以来,村容村貌、村民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全面改善。截至2016年,兴牧嘎查共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4个,覆盖街道硬化、亮化、院墙改造、人行道彩砖、幼儿园建设、架设电力、新打机电井、建设蔬菜基地等8个项目类型。总投资1,630.93万元,其中组织农牧民筹资47.28万元、以劳折资292.85万元、村集体出资278万元、申请财政奖补资金1,012.8万元。村两委班子每年在项目规划的制定、申请、实施上充分发挥职能,带领群众议事、决事,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正如兴牧村老百姓所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对改善兴牧村村容村貌、生态环境,提升村民生产生活质量作用很大”。并且,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村两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得到不断增强,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全面巩固和完善。兴牧嘎查党组书记也因此得到多届连任,并被评为“2015年度科右前旗优秀党员”,嘎查领导班子被评为“2015年度盟级优秀集体”,嘎查村被评为“2015年度盟级文明村”。  

  (三)社会效益全面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瞄准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迫切的项目进行投入,极大地激发了群众谋划公益事业项目、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村民逐步养成了参与民主议事的好习惯,提高了民主意识,把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自我服务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形成党员干部和群众“人人议建设、户户参建设、村村比建设”的可喜局面,把农村政治文明、乡风文明建设推上了新的台阶。同时,项目的实施也极大地改善了项目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了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是真正把权力交给基层、交给群众,激发了群众投资投劳建设公益事业的热情,由过去的“要我干”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干”。让广大群众看到了成效、得到了实惠,形成了“有人想事、有人干事、有人帮事、有人管事”的新农村建设管理新机制。  

  (四)生态效益得以彰显。根据统计,我旗在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以来,每年项目大类的占比有所侧重,村容村貌改造类由2009年的8.82%上升至2016年的72.28%,其他公益基础设施建设类由2.78%上升至16.05%,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类由5.54%下降到2.91%,生产生活设施类由10.78%下降到4.42%,数据的上下浮动变化,充分说明了我旗在“一事一议”项目的实施上,由以前的改善农村牧区交通及生产条件逐步向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转变。截至2016年,我旗共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在全旗共新建村民文化活动广场1.69万平方米、植被绿化12.7万平方米、新建村民综合活动室12.79万平方米、修建村民公共浴池0.179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391盏,建立幼儿园10所。项目建成了,村庄变整洁了,村民茶余饭后有了新去处,适龄儿童也能在村里接收学前教育了。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项目不断惠及百姓民生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打造宜农、宜牧、宜居的农村牧区新形象。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