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内蒙古财政新闻联播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坚持“九个注重”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今年以来,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重要抓手,整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危房改造、街巷硬化等项目资金,开展了以危房改造、巷道硬化、安全饮水、路灯安装、卫生室、文体活动室、村屯绿化、文化广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全县245个村民小组打造成为“美丽村庄”。

  一、注重组织领导。五原县一改财政部门单兵作战、单打独斗的局面,举全县之力统筹推进。成立书记县长任总指挥,财政、住建、交通、农牧、林业、环保、规划等部门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综改办负责监督管理。各乡镇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做到专人专管。村组成立议事协调小组,全程参与工程建设。形成了职责分明、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注重规划设计。该县将美丽乡村纳入全县城乡一体化建设,根据村容村貌、产业布局和民俗民情,坚持不大拆大建、不贪大求洋、不千村一面,由县财政统一出资,住建局统一编制全县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创新性地推行综合示范引领型、集镇聚集型、中心村建设型、旧村整治型、产业发展型、旅游文化主导型“六种”建设模式,构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美丽乡村新格局。

  三、注重农民主体。农民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主体,既是决策者、建设者,又是监督者、管理者,更是最大的受益者。通过大观摩、大讨论、大建设“三步梯进”,并发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手册》、美丽乡村宣传册等资料,把群众宣传、组织、发动起来,让农民筹资、出劳、拥护、支持、理解、监督、管理,全程参与各个环节,实现了群众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由被动实施到主动争取、由袖手旁观到积极参与“三个转变”。

  四、注重内涵延伸。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坚持“十位一体”,将美丽乡村与造林绿化、农田水利、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农村社区、美丽庭院、基层组织建设统筹推进,做到“六个结合”:一是与农田配套相结合。二是与现代农业相结合。三是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四是与电子商务相结合。五是与河套农耕文化乡村旅游相结合。六是与农村党建相结合。

  五、注重农村味道。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重点突出3个关键。一是突出绿色生态。全县所有村庄道路两侧、院内院外、房前屋后全部绿化造林,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村庄、示范户,全面推进村屯绿化。二是突出农村文化。依托活动广场、农民舞台,摆放一些老物件,展示河套农耕文化魅力,经常性开展干净人家、精巴媳妇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了文明和谐的农村文化氛围。三是突出传统村落。注重乡土人情、民族习俗,尽力保留老树、老宅、老建筑,留得住乡愁和记忆,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村落。

  六、注重体现特色。把握建设生态绿色村庄和建设民俗文化村庄2个特色,着重建设一批以蒙元文化、伊斯兰文化为代表的民族特色村,以知青村、兵团村、锦绣堂村为代表的文化特色村,以联星光伏新村、刘四拉新村、力华得新村、王善村、晏安和桥村为代表的产业特色村。

  七、注重降低成本。紧紧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通过项目资金“捆绑一点”、财政“奖补一点”、发动群众“筹集一点”、包联部门“帮扶一点”、精打细算“省一点”、融资平台“融一点”、向外出人士“化缘一点”的“七个一点”筹集模式,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八、注重长效管理。美丽乡村重在建设,贵在管理。推行“437”长效管理机制:一是推行“四级联动”机制(即政府主导、乡镇监管、村组负责、村民自治),县财政每年安排奖补资金用于环境卫生和项目的管护,乡镇出台考核细则,村内制定村规民约,村民负责“门前三包”,保证管护到位。二是推行“三个统一”机制(即城乡统一规划、城乡统一执法、城乡统一环卫),规划局编制全县农村建设规划;执法局下延管理职能,成立乡镇综合执法大队,每镇配备6名专业人员;环卫局扩大保洁范围,实行户清扫、村收集、乡镇运转、县处理。三是推行“七个一”保洁机制,即每个村组有一套制度、1名保洁员、1辆保洁车、1座公共厕所、1组垃圾池、1组垃圾桶、1组场面。

  九、注重建章立制。结合实际,修订完善了《五原县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实施意见》和《不诚信村民管理办法》,制定了《五原县美丽乡村长效管理资金使用(暂行)办法》,以及涉及民主议事、项目管理验收、档案管理等各项配套制度,确保工作有章可循。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