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全力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日,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结合通辽市实际,提出了具体落实意见和责任分工。
《落实意见》针对我市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农牧业发展质量效益;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新业态,拓展农牧业产业链价值链;补齐农村牧区短板,夯实农村牧区发展基础;推进农村牧区改革,增强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活力六个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
《落实意见》中提出,将着力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种植业区域布局方面,因地制宜集中区域发展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等作物种植;特色经济作物区域布局方面,重点科学划定杂粮杂豆、马铃薯、油菜籽、蒙中药材、红干椒、优质葵花、优质花生、沙地葡萄以及无公害蔬菜等优势生产区。在优化养殖业区域布局上,在突出发展肉牛产业的同时,局部区域发展生猪养殖区、驴产业特色养殖区、肉羊和绒山羊养殖区。将统筹调整种养业结构。突出粮改饲、粮改经,推进粮经饲协调发展。2017年粮经饲由76:12:12调整到70:15:15,粮食生产向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和养殖需求转变。全市压减籽粒玉米70万亩,实现粮改饲种植达到300万亩。推进红干椒、杂粮杂豆、蒙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发展蔬菜、瓜果产业和庭院经济。养殖业方面,大力推进种养紧密结合。坚持“增牛稳羊扩猪禽”的发展战略,将肉牛产业作为推进农牧业转型升级的总抓手,2017年,牛存栏达到350万头,其中母牛养殖规模达到165万头,建设万头以上牛养殖场10个、千头以上35个、肉牛家庭牧场50个、养牛合作社50个。大力发展草牧业。大力发展青贮优质饲草种植,2017年,建成饲草料基地500万亩,打贮青干草15亿公斤、收储青贮饲料130亿公斤、转化秸秆饲料85亿公斤,实现饲草料储备总量达到230亿公斤。积极发展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推进土地草牧场有序流转,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依托优势产区,积极推进绿色水稻、红干椒、荞麦、蒙中药材、杂粮杂豆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发展蔬菜、瓜果产业和庭院经济。2017年,全市优势特色产业规模扩大到300万亩。加快发展玉米生物产业集群、肉类加工产业集群、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加大加工转化与精深开发力度,推进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建设,集中力量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业。通过推进标准化生产、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品牌化发展,加大优质产品推介力度,积极培育我市农畜产品品牌。
就如何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落实意见》中要求,加强农牧业科技研发推广,整合农牧业科技创新资源,推进协同创新共享平台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公益性农牧业科技推广方式。完善农牧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落实科技成果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健全市场化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加强农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推进现代农牧业科技园区建设。强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人才支撑。推进气象服务现代化建设,发展智慧气象,加强气象灾害重点防治区域监测设施建设。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