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基础抓规划,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场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位于乌兰浩特市北9公里处,全村552户,总人口1872人。
近年来,随着村庄整治,“三清四改”,村庄绿化各项工作的逐步落实,义勒力特嘎查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户净、村美、班子强”的要求,顺应乡村旅游+以及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努力把美丽乡村打造成农民的精神家园,把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一、夯基础,促发展,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盟市财政局资金整合多元投入下,义勒力特嘎查因时顺势转变发展路子,全嘎查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也趋向更加合理,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2016年村民人居纯收入达7800元,村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抓规划引领,建设目标长远。坚持规划引领,突出把高标准、全覆盖的建设理念融合规划中,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提升实践水平。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坚持把义勒力特嘎查作为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新农村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镇村发展规划等相对接,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等纲领性规划和村创建规划,形成一个规划系统引领建设,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专门聘请勘察设计师强化对环境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等专项设计工作,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标准,严格建设门槛。力争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净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
二是,抓要素支撑,增强建设活力。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策推动、机制创新”为工作导向,充分调动党总支和群众创建美丽乡村的热情,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合理投资,重成效。2016年中,完成嘎查内主干道以及周边附属道路的升级改造,村内道路及主要公共场所全面实现硬化,完成道路硬化面积1500平方米;院墙改造完成7200米;完成平改坡15223平;投资520万元建设水景公园一座;完成通村道路、外环线两旁、房前屋后和绿化地的绿化工作,庭院经济增加200户,村庄的绿化覆盖率达逐步提高。
二、改面貌,抓长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首先,改变嘎查面貌,抓好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村庄整治,建成生态公厕一座,村里统一购置垃圾桶,定时定点由镇环卫工人负责打扫清运。订立相关环境卫生制度、公约,成立由嘎查党总支书记和委员组成的村环境卫生监督小组。加强监督、宣传教育,定期检查和突击抽查相结合,保证环境卫生质量,使村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营造保持环境卫生人人参与的氛围。
其次,加大绿化投入。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优势保护嘎查内绿地,不填水、不毁绿,大力建设宜居村庄,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致力打造风景秀美的绿色村庄。积极开展绿色森林村创建,创造条件植树添绿,绿化美化环境。村内建有10000平方米的公园1个,公园内种有凉棚、钓鱼池、观景台等,园内环境优美、鸟语花香。近两年嘎查与上级农业部门联系,投资20万元购买葡萄苗、花苗等,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植树栽花,美化庭院。目前全村95%以上农户屋前屋后都已种植苗木,由专人负责村范围内苗木绿化的管理保养工作。
三、改观念,促引导,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嘎查十分重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鼓励引导村民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村里每年还对村里的低保户、困难老人实行补助,同时制定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等一系列制度方法服务群众。在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义勒力特嘎查还十分重视丰富群众民俗文化生活,先后投资80多万元修建了村民活动室、棋牌室,村图书室、文体广场等活动场所,购置了健身器材以供村民健身娱乐,同时还即将投资800万元建设民俗文化馆,传承千年民族文化,展现千年民俗发展。此外,村里还不定期举行健身舞蹈表演等活动,通过远程教育组织干部群众收看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实用技术培训,使村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四、抓党建,重民主,推进政治文明。
以村级三公开工作为抓手,做到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坚持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充分发挥村民代表作用,发挥党员的职能。对全村的村务和财务完全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每季度在公开栏中进行公开,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做到每项款项都是透明的,花的每一分钱都要让百姓知道、明白。对各项开支单据由村民理财监督小组逐一审核确认,严格把关监督;定期举行党员、村民代表联席会议,通报村里工作情况,讨论决定重要事项,对关系长远发展和多数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还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广泛表决,使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如今,义勒力特嘎查的基础设施已初见规模,疏浚后的村内不冻河清澈见底,千亩果园已开放变绿,一个看得见山、望得到水、承载近千年民俗文化的“美丽乡村”即将呈现在人民的面前。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