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前旗万顷沃野变良田
“十二五”时期,鄂前旗农综办紧紧围绕自治区“城乡统筹试点”建设和“十个全覆盖”工程,依托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加快全旗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五年间,共争取项目总资金14542万元,累计实施灌溉人工草地3.7万亩、改良草场6.75万亩、饲草料基地3.45万亩,建设家庭牧场示范户349户,养殖小区11个323户,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18个、部门项目1个,扶持9个龙头企业和9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并先后帮助农牧民总结提炼了马鞍桥三元杂交养殖模式,打造注册了三段地土鸡品牌,成功推广了滴灌节水技术,有效推动了全旗农牧业发展。
一、捆绑实施项目助推城乡统筹发展
2011年7月,鄂前旗被确定为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试点建设中,鄂前旗农综办主动将饲草料基地、人工草地和畜牧设施等农综项目进行捆绑,按照“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路,集中配套实施,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挥出了最大效益。在集中居住的新型村庄和居民点,连片实施了8000亩饲草料基地和4000亩人工草地,带动了规模化种植,为新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分散布局区域,重点通过实施饲料地和养殖棚圈,打造集规模草牧场、饲草料基地、标准化养殖棚圈、农机具、大型节水灌溉外加一处平层别墅的“5+1”现代家庭农牧场,推动形成“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
二、强化基础配套夯实产业发展之基
坚持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水利、草业、林业、畜牧、农牧业机械等治理措施配套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十二五”时期,通过农综项目实施,共打配套机电井658眼,埋设管道183公里,安装喷灌、微灌近2万亩,安围栏40公里,平整土地1万亩,翻耕4.8万亩,补播5.2万亩,购优良草种6.6万公斤,营造防护林0.48万亩,累计组织技术培训1.7万人次,示范推广1.8万亩。配套农牧业机械,探索合作社自筹、项目资金各出资50%的办法,安排90万元的农牧业机械资金,购置玉米收获机、打捆机、搂草机、割草机等机械设备14台(套),投放到4家运行状况较好的农机服务合作组织,推进项目区耕、种、播、收一体化作业,项目区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
三、创新科技推广释放农牧业发展活力
坚持“以水定开发”,着力推广滴灌节水技术,推进生态型、节约型农牧业建设,“十二五”以来已累计投入推广资金425.26万元,推广滴灌节水技术4500亩,极大地减轻了生产劳动强度,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了灌溉成本,平均节水40%-60%,肥料利用率提高40%-50%,同时,有效带动了农牧民增产增收,玉米等主要饲料基地作物平均增产50%-60%,个别项目户达到100%,项目区农牧民户均增收25000元以上,进一步减轻了生态压力。在农综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全旗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2.6万亩,其中高标准节水灌溉面积28.1万亩。
着力推广“优质饲草料基地+三元杂交技术+短期育肥出栏模式”的马鞍桥养殖模式,促进畜牧业采取三元杂交等先进的配种技术后,每只基础母羊每年可产羔3只左右,育肥4至5个月出栏,每只羔羊出售800元左右,除去饲喂成本500元,还可获纯收入300元,每只基础母羊每年平均产三只羔羊计算,可获纯收入900多元。马鞍桥村农牧民现年饲养羊4万多只,实现收入2400多万元,可获纯收入900多万元,单从养羊一项人均就可纯收1.5万元,不仅实现了出栏快、效益高,而且有效减轻了草牧场压力,保护了生态植被,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四、注重机制引导凝聚农业开发合力
始终注重发挥农牧民的主体及其他涉农部门的联动作用,通过项目引导,充分调动农牧民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和热情,鼓励筹资投劳,形成开发合力,提高开发效益。按照“多方投资,渠道不变,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将农综项目实施与“十个全覆盖”、城乡统筹试点、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牧业建设等相结合,整合各涉农部门项目资金,集中完善产业配套,实现了多层次投工、多渠道投资,促进了各农口项目效益最大化。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大力实施,全旗农牧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知晓率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农牧民争开发、盼开发的积极性和热情持续高涨。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7年0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