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旱地不旱“四项措施”用实践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是从1992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自1992年至2015年累计治理土地面积52.38万亩,总投资2.49亿元。二十四年来,新打机电井1687眼、维修旧井830眼、修筑机耕路1230公里、架设农电线路592公里、埋设地埋管道1185公里、营造农防林2万亩……正是这些详实的数据印证和记载了二十四年的历史,也记录着阿旗农业综合开发的成绩,发挥着农业综合开发的潜在效益,有力地推动着阿旗现代农业的发展,使阿旗农业正在逐年走上新台阶。然而,天有不测风雨,自2016年春季以来,阿旗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旱灾。阿旗境内三条河流断流,两座水库干涸。旱魔的肆虐造成了全旗地表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积草原、农作物和林地枯死,人畜饮水出现困难,给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干旱导致阿旗14个乡镇一个街道办事处遭受旱灾,涉及38045户以及100153口人受灾,饮水困难牲畜达135068万头只,造成饮水困难人口达28455人,需要饮水救助人口28455人。据不完全统计,受灾农作物面积达到6.2万公顷,成灾面积达到4.1766万公顷;受灾草牧场面积达到40.6万公顷;因旱灾导致干枯机电井116口全部报废,死亡的羊6760只、牛761头。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4亿元以上。
在如此大旱之年,全旗旱情肆虐的大环境下,阿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农业生产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与非农发项目区对比而言,农业开发基础设施正在持续发挥着作用。在2016春季阿旗旱灾初显时,旗农发办就提出“全力抗旱,保产就是增产”的口号,经过组织发动,全力落实抗灾措施,农发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是全旗受旱灾程度最低、组织保灌最得力、抵御旱灾能力最强的。项目区内井电齐备抗旱忙,项目区外设施薄弱力难支;项目区内出水栓清泉喷涌,项目区外水井吊空;项目区内农作物长势茁壮,项目区外农作物非死即枯;放眼望去,整个项目区内外形成鲜明对比。
阿旗农业综合开发多年来重视发展节水灌溉,以“抗旱保灌、粮食稳产”为主要工作内容,对旱灾的防御由来以久,主要采取了四项基本措施。
一是有组织抗大旱。每年新建设的项目区都必须成立旗乡村三级农发领导组织机构,确保项目区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在此大旱之年,旱情初显,旗乡村三级农发领导机构便着手组织抢灌保灌,实施昼夜轮灌、多井轮灌的方法,最大程度的保灌抗旱,降低旱情损失。
二是打深井地保灌。阿旗的农业开发项目区自2004年以来,所打水源井根据各地区实际都力求保证深度,地下水位在10米以内的井深保证50米,地下水位在10米以下的,井深平均在80米,由于这个措施,今年这个大旱之年,所有项目区井无吊空现象出现,充分保证了灌溉用水的供给,为项目区展开抗旱工作提供了最基本保障。在机泵管带配套方面,根据各水源井出水量实际情况,配备50-100吨优质泵,充分有效利用水源。同时,根据科学规划设计,项目区各地块地埋管道纵横,分布合理到位,合闸上水,方便快捷,效率高可利用性强。
三是抓质量保长远。对井、管、渠等水利基础工程设施建设,采取从招标、施工、用料、监督、检质、验收、管护一条龙严抓共管,施工方、监理方、农发办、管护方多家介入,目标明确,就是严抓工程质量,确保工程能够长期有效利用。
四是动手早效果显。自2005年起,阿旗每年的项目区建设都是提前一年完成,工程提前建设、群众提前受益、设施提前发挥效益。阿旗农发项目所追求的目标是“高标准、严要求、重质量、讲续用”。
2016年下半年阿旗农发办在组织抗旱救灾的基础上,将加大工作力度,加快2016年农发项目区工程建设,同时兼顾小规模农牧民合作社开发扶持,向基础设施薄弱的贫困地区进行覆盖,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试点为标杆,为阿旗农业综合开发注入新的活力,提出更高的目标。让农业开发事业更多更好的服务“三农”,以泽被苍生。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