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内蒙古财政新闻联播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告别靠天收 荒地变良田

  赤峰市翁牛特旗近年来在梧桐花镇庄头营子村,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1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和5千亩中低产田改造惠民项目,让315户村民告别靠天收成的历史,尽享荒山荒坡变良田的幸福生活。                         

  一、据测算,1.5万亩项目区总产值达2918万元,经济净收入平均每亩达1400元。项目区生态效益凸显,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是改造建设前的三倍多。这项“伟大的变革”源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总投资1268万元“落地”,其中:国家财政投资852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资金295万元,赤峰市财政配套资金34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劳折资87万元。凝聚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人员服务重心下移至荒山荒坡、田间地头,措施得力,因山因坡因地制宜创造性扎实工作的智慧与汗水。    

  翁牛特旗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克服人员少、工作量大的困难情况下,长期驻扎在项目区农户家。翁旗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惠民项目,为农业综合开发接地气畅通绿灯,鼓励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人员临时兼职担任“驻村书记”,组织引导农民积极配合中标企业顺利实施规划设计、打井、修作业路、平整土地、栽植农田防护林等各项工作。    

  水源工程、电力工程、田间工程、林业工程、科技推广技术培训进展顺利。幸福“泉水”涌流进田成方、林成网的1.5万亩良田,该项目埋设61.2公里的输水管路与22眼机电井相连,田间铺设63毫米PE管60公里、16毫米滴灌带8174公里,膜下滴灌管路纵横交错,新增供水每小时达960立方米。三级提水上山,让村民们见证了改造荒山荒坡建设秀美家园的壮举。   

  4.73公里的10千伏输电线以及17台套变压器保证了现代化良田所需电力供应。新增农田防护林220亩,种植3年生乔木树种3.67万株, 18.3公里林带“呵护”着农田。四通八达的12.48公里农田作业路,让春播秋收大型机械进入畅通无阻。    

  据翁牛特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区的地埋输水管路的输水压力、输水管径都能满足多种节水灌溉形式的给水要求,给水栓采取集管灌、喷灌、滴灌于一体的三用多功能给水栓,这种给水栓便于安装操作,做到既能管灌、也能满足滴灌、喷灌的供水要求,可对不同年份、不同种类的种植作物,提供相应的灌溉模式。      

  如今,梧桐花镇庄头营子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水利设施齐全,大型喷灌设备以及现代化农机具广泛运用,实现了科学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良种化,项目区内农业生产设施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农业综合开发改造项目区改造前,一些地势高的荒山坡,常年缺水,沙化严重,风沙肆虐侵蚀了农民的家园,有的地方从山脚下三级提水管线长度达3公里,当地农民说,过去不敢想,能把水引到这光秃秃的山顶上,农民由衷赞叹:国家惠民项目就是好。    

  梧桐花镇庄头营子村有315户,1385口人,村民张静芳家有20亩靠天收成的坡耕地受益农业综合开发惠民项目,如今以每亩170元租金出租,一年纯收入3400元,这些靠天收成的沙性坡耕地过去每亩平均收入200元,扣除种子投入、人工费用纯收入不到100元。如今,这个村多数村民将自家的承包地对外出租给种植大户,承租者以一眼井浇灌500亩为单位承租,既便于田间管理又容易形成规模效益,大型播种机、喷灌机械有了作业空间。当地农民说:过去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今天变成了实现机械化的现代化农场。  这个过去靠天收成的村子,如今成了旗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示范村,谷子、甜菜、葵花、大葱、甘蓝多业态种植,村民在这些种植大户承租地上打工,每天100余元,当天领钱,比到外地打工挣的钱“痛快”。  

  乌丹镇山嘴村村的刘国华还在“上风口”的高山坡上承包500地种植西瓜,过去,村民不愿在“上风口”的高山坡上种地,昔日遇到不好年景颗粒不收的亏刺痛了村民的心,如今对外承包给种西瓜,种西瓜的地,由于测土施肥后土地变肥沃,第二年利于其他农作物生长。                        三、过去1.1万亩的撂荒地,现在全部实现膜下滴灌。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入,出租平川地2000亩,每亩租金450元,农民实现纯收入90万元,出租坡地4000亩,每亩租金200元,农民实现纯收入80万元,昔日荒山荒坡今天变为“良田”的6000亩地,每亩地一年租金达170元,据测算,项目区实现人均纯收入659元。  

  土地流转后,吸引承租户大面积种植了经济作物,项目区种植3000亩甜菜,亩产3吨,总产900万公斤,每吨收购价500元,产值450万元;3000亩葵花,亩产300公斤,总产达90万公斤,每公斤收购价3元,产值270万元;1000亩胡萝卜,亩产4000公斤,总产达400万公斤,每公斤收购价1.6元,产值640万元;1000亩地西瓜,亩产4000公斤,产400万公斤,每公斤收购价0.96元,产值384万元;600亩地元葱,亩产3000公斤,总产180公斤,每公斤收购价1.4元,产值252万元;6400亩覆膜玉米,亩产800公斤,总产512万公斤,每公斤收购价1.8元,产值922万元。    

  为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新建了整地标准高、苗木质量标准高、造林标准高的“三高”农田防护林,该旗在建设中做到“三早”:早规划、早整地、早造林,采取“苗木数量质量与造林一体化”的模式公开招标造林公司,苗木质量、数量、整地、挖穴、栽植浇水由造林公司负责,保证了苗木整地、栽植、浇水质量。                         

  四、严格苗木选购关,每年10月份翁旗农发办根据下一年用苗量实地踏查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苗木,优中选优,确定好选中的苗木地块,并通过政府采购办达成采购意向,由育苗户上缴定金,来确定采购苗木的数量;严把起苗运输关,起苗过程中,要求育苗户采用机械起苗的方式起苗,以保证合格的根系,打泥浆后,由育苗户直接送到造林地点,并由造林公司负责检查苗木的质量和数量,苗木运输过程中由翁旗农发办临时抽检苗木是否保湿;严把造林质量关,通过政府招投标方式确定营造农田防护林的造林公司,苗木数量质量、整地、挖穴、栽植、浇水以及浇水后苗木的扶正、踏实全部由造林公司按照技术规程负责执行,项目监理单位和项目管理部门负责造林过程中各个技术环节的监督及检查;严把苗木浇水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造林整地采用半地下造林方式,以便为苗木浇灌足够的水量,造林后旗农发办与造林公司根据土壤墒情确定浇水的时间和次数,并在每年的2月份浇一次冻水,要求造林公司每次浇水必须大水漫灌、浇透。                         

  五、首先,准备充分,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在项目计划批复后,根据批复的建设内容,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对打井、配电、埋设地下输水管道等环环紧扣的工程,提前做好招投标工作,依次实施打井、配电、埋设地下输水管道工程。对林路工程,先与项目乡镇、村进行沟通协调,再让项目区干部群众清楚占地的方向、数量,经群众同意后,实施先整地,后施工。对膜下滴灌地面工程,提前做好物资准备,保障了物资供应。    

  其次,增强责任感,齐心协力保证项目实施。针对人员少任务重的实际情况,他们采取按项目区落实责任,把任务分解到每个人,各负其责,一岗多责。为保证物资发放有序,物资调运实行专人负责。造林工程和农田路工程从苗木选购、调运、造林整地到栽植和农田作业路施工,实行专人负责。各项目区责任人员定期汇总工程进展情况,对施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    

  第三、加强监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他们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和部门项目工程建设全部实行工程建设监理机制。在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工程监理人员都实行全面监理。地埋输水管道长度、新打机电井深度等都由于监理实地测量,监理的职能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第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受去冬降雪和今年春季天气寒冷影响,各项工程多数在3月下旬才开始施工,为不误农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该旗农发办全体人员深入各项目区,督促施工进度,协调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对施工中遇到的特殊情况,及时提出解决办法。为保证工程质量,从5月21日到5月29日,组织项目区乡镇、村、监理等人员对机电井、地埋输水管道、逐地块进行了检查验收,对发现的问题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整改。    

  科技推广铺出农民增收致富路。翁旗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膜下滴灌、农作物种植、病害虫防治等新技术。定期举办科技培训班,农民踊跃参与,营造了浓郁的学习科技氛围。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