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内蒙古财政新闻联播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回民乡成为150户农民脱贫致富的“黄金宝地”

  仲夏时节,走进赤峰市元宝山区小五家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笔直的田间道路,一块块旱涝保收的农田,葱葱郁郁,焕发出勃勃绿色生机,到处散发着现代农业气息,好似一幅浑然天成、秀美和谐的田园风景画。看着这美丽如画的地方,谁能想到以前这里的土地因灌溉用水严重缺乏、严重干旱,造成荒草、杂树丛生,粮食产量极低的情景,为改变这一现状,元宝山区决定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建设项目,把7000亩旱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借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强劲东风,小五家乡的土地发生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片昔日的坡耕地,如今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脱贫的“乐土”,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不可多得的“黄金宝地”。    

  一、 惠农项目,百姓受益  

  元宝山区小五家乡位于元宝山区最北部唯一一个回民乡,有220户,720人,耕地面积1.2万亩左右。元宝山区农发办于2015年在元宝山区小五家乡实施了7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其中新井子村4000亩,大营子村3000亩,涉及农户150户,项目投入各级财政资金860万元。通过开发建设,实施膜下滴灌6700亩,项目区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管相连,路相通,土地平整,土壤改良,节水保灌”的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要求,治理后的项目区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一个等级,项目区内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水、路等主要因素基本排除。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元宝山区农发办聘请农牧业局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技专家走向田间地头,现场培训农民120人次,示范推广玉米高产栽培7000亩,推广了多项深受农民欢迎的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使优质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多种形式的田间套种和立体农业技术、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节水和旱作农业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据测算,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小五家乡共新增灌溉面积7000亩,改善灌溉面积5000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6000亩,新增粮食产量340万公斤,新增种植业产值668万元,项目区150户农民纯收入增加460万元,户均纯收入增加3万元。随着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加强,特别是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适应市场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二、项目实施,多措并举    

  一是精心选址,科学规划。元宝山区农发办按照项目集中连片开发原则,根据实地情况组织设计单位和农业、水利、镇、村、组干部群众一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勘察,实地测量,打破村组农户地界界限,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制定了科学开发的方案,为项目下一步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督促检查,形成合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元宝山区农发办及镇、乡主要领导、技术人员和监理人员多次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协助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督促工程进度,检查工程质量。水利、林业、农业、审计等有关业务部门紧密配合,积极参与开发项目的立项、论证、评估、管理和验收,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强化管理,健全机制。项目区执行公示制,针对项目实施范围、建设任务、投资来源、建设效益和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公示,竣工后在村头最显要位置建立了公示牌,对项目完成的投资及工程量、取得的效益和工程产权人、管护人进行明确公示。及时让项目区干部群众了解项目情况,接受当地群众监督,听取当地群众意见,并及时给予答复处理。项目区群众乐滋滋地说,“过去这里是:渠道四季无水流,禾苗干枯望天忧,无田无路难行走,叹息何时是个头?”如今望着眼前秀美和谐的田园风景,无不令人感到“管道成网路相连,膜下滴灌在眼前,农发项目实在好,农民致富乐心间。”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