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盟因势利导创新牧区特色养老模式
近年来,随着锡盟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牧区老年人进城养老、陪读人数不断增加。为做好牧区老年人的养老工作,我盟立足盟情实际,统筹规划,出台优惠措施,鼓励多元化投入,创新推出了符合当地民情特色的“养老育幼型”、“医药保健型”、“民俗颐养型”养老模式,开辟了一条草原特色机构养老新途径。
“养老育幼型”模式的建立,解决了牧区老年人进城陪读居住问题。牧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后,我盟采取整合民政、城市建设等项目和资金等措施,在各旗县所在地建制镇或中心镇,通过公建民营、民营民建、民建公助等多元化投入方式,集中建设了牧区养老公寓,实现了进城陪读老人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医药保健型”服务,解决了牧区失能、半失能困难群体老年人的疗养问题。受牧区医疗条件、生活条件制约,牧区老人们很难得到有效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针对这一老人群体,医药保健型养老机构以充分利用草原天然温泉药浴、蒙医蒙药、策格等传统疗法,开办心理咨询疗养讲堂,提供医疗康复、紧急救援等护理服务为依托,满足了入院居住老人们病有所医的要求。
“民俗颐养型”模式以人为本,有效化解了牧区进城老年人的“草原情结”。牧区老年人依恋草原生活习惯,民俗颐养型模式,是在养老机构建设中就近附带牧业养殖基地建设,饲养奶牛、肉羊,开设奶站,制作加工奶食品,并设置讲授蒙古族民俗、传统民俗课堂,壮大院办经济的同时,丰富和充实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实现了入院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需求。
目前,锡盟已投资2.67亿元完成了两处养老机构设置,解决了700户牧区进城陪读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问题,预计到2016年底,将完成投资6.71亿元,全部建成12处养老机构,可解决87%的进城老年人机构养老。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