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包头市财政工作呈现十大亮点
过去五年,各级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用足用好国家、自治区一系列政策机遇,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克服了经济下行带来的诸多困难,保持了财政收支在高基数上的稳步增长,确保了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决策得以有效落实,支持和解决了一大批事关包头现实需要、长远发展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难事,财政改革发展取得了好成绩,呈现出新亮点。
——财政实力持续壮大。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先后突破200亿元和300亿元,由2007年的143.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26.8亿元,五年累计1264.6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07年的76.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85.8亿元,年均增长19.7%。税收收入由2007年的12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66.2亿元,年均增长16.9%。
——民生支出大幅提高。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总量从2007年的114.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91亿元,五年累计1,095.8亿元,年均增长21%,高于收入增速3个百分点。其中,民生支出增长高于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长4.3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占比从2007年的65.3%提高到今年的77.2%。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从2007年的17.6%下降到今年的11.2%。连续提高城乡低保、三无人员、五保户保障标准,到去年底四项指标位居全区第一。同时,不断提高企业养老金和财政供养人员津补贴水平,年均分别增长11.6%和11.8%,两项标准稳居全区前二。
——地区财力显著增强。不断加大对旗县区支持力度,市本级五年补助旗县区182亿元,年均增长22.9%,高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4.9个百分点。市本级对旗县区的补助资金占旗县区支出比重从2007年的35%提高到2012年的40%左右,旗县区人均可用财力由2007年的9.7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预计18.5万元,县域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服务发展作用凸显。五年来,累计财政性投入15亿元,对包钢铁精粉购进、北大产学研基地建设、神华煤制烯烃供水管网、北奔重汽、稀土储备、云计算等项目给予支持。累计投入土地出让、地方债券等各类资金60多亿元,加大对装备制造、机械加工、铝业、稀土等重点园区的支持力度。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支持经济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五年来,通过贴息、补助电价等方式帮助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累计投入贴息资金3亿多元,电价补贴资金1亿元,有力地提振了发展信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运营困难。
——三农政策全面落实。五年来,全市农业财政性投入累计46.5亿元,年均增长32%。大力推进“南菜北薯、乳肉并举”战略;实施了435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农业保险作物面积由2008年的146万亩扩大到2012年的281万亩;全面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和乡村公益性债务化解任务。
——安居投入全区第一。五年来,累计担保融资100多亿元,投入基本建设资金80多亿元,支持和促进城市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实施了供水、供热、污水处理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住房保障累计支出31.8亿元,投入总量居全区第一。其中,累计发放补贴1.8亿元,1万余户家庭受益;投入财政性资金30亿元,大力支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各类棚户区改造等工程顺利实施。
——教育投入翻番增长。五年来,全市财政性教育投入从18.4亿元增加到40.4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多。保障了校安工程、职教园区、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等教育工程顺利实施。率先在全区实现了高中和中职教育免费,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均经费比2007年提高200元。全面完成高校债务化解任务,高校生均经费达到1.2万元。
——医保体系更加完善。五年来,全市医疗卫生累计投入46亿元,年均增长17%。累计投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7.6亿元,两项制度的财政补助标准分别较2007年提高170元和218元。
——四大工程全面推进。五年来,全市环保节能投入达35亿元,重点保障“三片两线”环境综合治理、节能减排、危废处理等项目实施。林业、水利投入40亿元,重点支持二道沙河、四道沙河综合整治、大青山生态应急水源、小白河蓄滞洪区建设等。率先在全区出台十年围封禁牧政策。山北2400万亩天然草原得到有效恢复,山南10万亩大青山绿化工程全面完工。“蓝天、绿水、青山、大草原”四大生态工程顺利推进。
——科技文体有效保障。五年来,全市科技事业累计投入15.6亿元,年均增长15%。重点支持了3.6万吨黑色垂直挤压机、百米高速钢轨、360吨电动轮矿用车等一批钢铁、装备制造、稀土产业创新项目。文化体育传媒事业累计投入16亿元,年均增长23.2%,重点支持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保障世排赛、中运会两大体育赛事顺利举办。
总的来说,过去五年既是包头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也是财政实力持续壮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力度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公共财政特色最为彰显的五年。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3年0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