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努力实现贫有所助 孤有所养 病有所医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各级民政部门扎实推进为民解困工作,接连出台社会救助政策措施,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逐步拓展救助范围,大幅增加资金投入,日益规范操作管理,基本建立完成了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为实现贫者有所助、孤者有所养、病者有所依、困者有所帮的目标做出了应有贡献,为我盟社会救助服务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项社会救助制度先后实施,逐步实现城乡全覆盖,共同编制了一张保护困难群众的安全网,完成了由“单项探索、点上突破”向“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工作格局的转变,使社会救助事业逐步走上统筹、协调、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在规范完善城市低保制度的同时,各地不断推动农村牧区低保制度探索,在1998年城市低保制度实施后,于2006年在全盟建立起农村牧区低保制度,实现了低保制度的城乡全覆盖。
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完善。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试点的基础上,2004年实现全面启动。此后,不断探索解决困难群众就医难的新路子,覆盖人群逐步由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向低收入群体延伸,救助模式由单一的住院救助向住院、门诊、资助参合参保相结合的救助模式迈进,并重点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形成我盟特色的基本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爱心救助工程模式。
新型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制度进一步确立。全面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全盟各旗县市(区)相继出台实施细则,供养经费实现了由苏木乡镇统筹转为旗县市(区)财政保障为主的历史性转型,把我盟农村牧区最无助、最困难的群体纳入了财政保障范围。
贫困大学生救助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我盟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完善工作机制,逐级落实责任制度,足额列支预算资金。各旗县市(区)在实施救助工作期间,按照随时申请、随时受理、随时救助的原则,将符合救济条件的第一时间纳入救助范围,切实做到了一个不漏、全面施救。
临时救助制度建设全面发展。自2007年开始我盟推行新型临时救助制度,拓展传统临时救济的内涵和外延,将临时救助制度的功能定位为拾遗补缺和救急救难,更好的发挥了“拖底保障”作用。
——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筹集机制逐步确立,救助资金总量不断增加,救助对象范围日益增大,救助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社会救助资金支出不断增长,财政支持力度稳步加大。自“十一五”开始至现在的“十二五”第二年,我盟城乡社会救助累计支出资金11亿元。其中2011年的3.3亿元,是2006年的5.4倍,而2012年的前三季度资金支出已达2.5亿元。
社会救助对象持续增加,更多困难群众得到实惠。自“十一五”开始至现在,城市低保对象基本稳定在3.5——4万人之间;农村牧区低保对象由2006年的2.1人扩大到目前的5.4万人;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对象基本稳定在0.24万人左右;城乡医疗救助人次由2006年的0.3万人次升至2011年的3.7万人次。
社会救助水平大幅提升,救助效果日益显著。近年来,我盟城乡低保标准不断提高,资金投入逐年增加。目前,我盟城市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由2006年的120元提高到40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由2006年的97元提高到371元;农村牧区低保年人均保障标准由2006年的625元提高到2664元,年人均补助水平由2006年的411元提高到2128元;农村牧区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由2006年1280元和844元提高到5540元和3633元。
社会救助设施逐步改善,初步形成五保供养服务网络。全盟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工作稳步向前发展,逐年增加投入,加快改造和完善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条件,涌现出一些院区建设上规模、设施功能上档次、服务管理上水平的敬老院,为集中供养五保对象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目前全盟共有五保供养服务机构33所,床位1258张,集中供养能力达到53%。
——以健全机制强化能力为抓手,不断推动社会救助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合理、高效的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科学合理提高救助标准,不断强化分类施保和动态管理。目前,我盟已形成城乡困难群体救助标准随经济增长、随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而同步增长的格局,社会弱势群体与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救助方式上,从低保家庭和低保对象本人的困难情况出发,将低保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照困难程度的不同提供差异化的保障待遇,从而做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类施保。对低保对象家庭经济收入、就业情况、消费水平等进行跟踪核查,准确掌握相关信息,不断畅通低保对象进出渠道。
积极推进社会救助信息化进程。2010年至今,应用民政厅城乡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和我盟自主开发的锡林郭勒盟民政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建成了全盟数据标准统一、管理操作规范、系统运行通畅、保障监管有力的社会救助信息化体系。极大地改善了全盟低保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滞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和信息化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的现状,进一步实现了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五年来,我盟社会救助事业实现了四个新跨越:一是社会救助工作由单一突破转型体系建设,救助内容从单一性的生活救助走向多样化的综合救助;二是社会救助形式从临时性救助转向制度性救助,管理模式从静态粗放式走向动态精细化,操作管理日益规范、严格;三是社会救助范围由注重城市转向统筹城乡,低保、五保、医疗救助等救助制度相互衔接、全面覆盖;四是救助对象由传统民政对象转向所有困难群众,核定方式由依据人员身份走向依据贫困程度,救助管理更加公开、公平、公正。这些新跨越、新发展,推动我盟社会救助工作朝科学化、规范化操作向现代社会救助方向发展。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