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宁城县多措并举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实施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引导农民建温室大棚,发展食用菌,推进畜牧业、林果业发展,不断拓 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目前,70个试点村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2.6万亩,冷棚1.3万亩,食用菌600万单 位。棚室蔬菜总产量达到20万吨,产值3.7亿元,为农民人均增收2200元。家畜存栏30万只,畜牧业收入2.9亿元。劳务输出收入7.5亿元。乡村工 业收入27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50家,经纪人690名。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不断加大了新农村建设资金整合力度。投入资金1.4亿元,完成通乡油路 197.6公里,改善了农村的出行条件;投入资金6541万元,建成饮水工程315处,解决了17.4万人、1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投入资金 1300万元,新建户用沼气池5700个、改厕2000户。同时加强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90万元,建图书室及草原书屋58个;投资 2760万元,改造校舍面积10.6万平方米;投资690万元,改造13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提高精神文明水平。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破除陋习,逐步形成了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大力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观念,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民主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积极推动农村党建和各类新型经济组织双向互动,实现了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 设,总结规范了产业、协会、市场、企业、基地以及经合组织等多种形式,共建立党群共同致富“联合体”、“互助组”等各类党群互助组织420个;积极推进村 务财务公开,各试点村均建立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理财小组,推行四议三公开两报告工作法和契约化管理制度,使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农民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实效,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即:“十二五”期间,全面完善提升 70个新农村试点村,其中2011年18个试点村,2013年28个重点推进村,2015年24个重点推进村。要求每个乡镇每年主抓一个具有建设基础好、 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村,通过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试点示范村的档次和水平。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2年09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