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记鄂托克前旗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编 者 按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端,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素有内蒙古“南大门”之称的鄂托克前旗,总面积12180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全旗从1998年以来共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资金15148万元,先后建成了昂素嘎查新牧区养殖小区、大场子村1万亩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基地、马鞍桥肉羊养殖园区、敦达图2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段地3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养殖园区等一批精品示范工程。开发涉及30多个嘎查村,直接受益农户1500多户、4600多人,项目区带动农牧民人均年增收2500元以上。2011年,鄂托克前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90元,居鄂尔多斯市之首。在这里,让我们看一看他们是如何在荒漠化半荒漠化草原上,探索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思路的。
我们嘎查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人工种草项目后,每亩人工草地获利980元,仅农业综合开发立项扶持的2000亩人工草地,年实现收入196万元。”鄂托克前旗昂素镇阿赖嘎查党支部书记巴图那顺指着身后一大片绿油油的苜蓿草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
“自1998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鄂托克前旗累计完成草原建设项目40万亩,其中建设人工草地14.5万亩、改良草牧场25.5万亩。”旗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秦岭峰告诉笔者。
开发成效明显
针对“十年九旱”的不利因素,鄂托克前旗农综工作在项目实施以来,始终坚持以水利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行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几年来,累计完成打配套机电井894眼,架设输变电线路113.4公里,埋设地埋输水管道418.2公里,新增灌溉面积11.6万亩,项目区全部实现了节水化灌溉,从根本上解决了水对项目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在畜牧业主产区,重点完成了以建设标准化棚圈、青贮窖、饲草料加工点、贮草棚和草粉库、精料库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示范工程,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普遍欢迎。在农牧业科学技术应用方面,充分发挥项目优势,坚持工程建设与科技并举,重点示范与全面推广同步,科技导向与市场导向互补,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农牧民科技培训上,累计培训农牧民2.5万人次。在示范项目建设上,累计投入专项科技推广资金200多万元,先后引进并推广了优良种畜、优良草种、喷灌及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种养等10多项先进实用技术,项目区农牧业科技贡献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70%。通过调整农牧业种植结构和优化畜种改良,改造传统农牧业生产模式,进行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开发,项目区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干草亩产量达到了400公斤以上,改良草场植被覆盖度和生物产量明显增加,亩产干草量由建设前的50公斤提高到建设后的200公斤,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开发带动增强
该旗农综办积极发挥“综合”职能,协调涉农部门捆绑项目集中投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昂素镇昂素嘎查作为新牧区建设试点,该旗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牵头融入到新牧区建设之中,并集中捆绑电力、交通、水利、林业及农机等各类涉农项目,全面提高了昂素嘎查新牧区建设整体水平,促成了建设试点被列为自治区级试点并向国家推荐;2009年,农综项目投资建设的三段地蒙可养殖示范园,带动了种植示范园、科技培训中心等配套产业同步跟进。建设了三段地科技示范园区,并成为典型被评为自治区级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2009-2011年,借助全市开展“下基层、保增长、惠民生”活动,积极协调鄂尔多斯市财政局和鄂尔多斯市农综办争取项目计划外资金,集中扶持建设了马鞍桥-呼芦素-巴音什里公路沿线养殖精品示范带,促成了马鞍桥村党支部被评为国家级科学发展观先进党支部,彰显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及典型推广中的突出作用。
开发效益突出
关键词:经济效益
十几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14.5万亩人工草地项目,年生产干草7250万公斤以上,年实现收入10150万元。城川镇马鞍桥村的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农综标准化棚圈建设项目和人工种草项目的实施,促进了舍饲圈养业的快速发展,项目户户均年育肥出栏羊达240余只,实现收入19.2万元,纯利润达9.6万元,在以马鞍桥为代表的二道川地区收入水平达到以上标准的户子达200多户以上。昂素镇昂素嘎查新牧区,通过农综标准化棚圈建设项目和人工种草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昂素嘎查的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户均年羊饲养量达500只以上的牧户占全嘎查的70%以上,全嘎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万元以上,实现了整体富裕。
关键词:生态效益
城川镇哈日色嘎查的改良草场项目,通过采取免耕补播、灌溉人工补水等机械化措施后,牧草的平均高度较非项目区高出约20-30厘米、平均覆盖度高出30个百分点、每平方米平均产草量提高200克以上;实施的25万亩改良草场和5万亩的林业生态示范等项目,目前经过人工种植的柠条、杨柴等灌木正在逐步成林,不仅改善了项目区的小气候环境,而且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4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
关键词: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集中成片的土地和排灌优越的配套设施,为实现农牧业机械化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及配套齐全的标准化棚圈已成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显著象征,吸引了众多农牧户参与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从而带动全旗农牧业产业的发展,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昂素镇阿日赖嘎查2009年农综项目投资建设的2000亩连片人工种草项目后,周边农牧民看好种草的效益后,也纷纷效仿开始发展起了种植紫花苜蓿的热潮,目前仅阿日赖嘎查带动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5000亩以上;城川镇的糜地梁嘎查,通过2009-2011连续三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扶持,由于标准化棚圈和大型维蒙特喷灌等配套设施的投入,带动了全嘎查整体的发展,以使用大型维蒙特喷灌为主的农牧户就达80户以上,2011年作为统筹城乡试点,配套别墅同步跟进,基础设施的改善,使糜地梁嘎查成为了新农村新牧区打造的又一亮点,广大农牧民争开发、盼开发的愿望越来越高。几年来,共培育高效益家庭牧场示范户205户、养殖小区户620多户,示范带动建设户940户,实现户均增收4万多元。
开发措施得力
鄂托克前旗农业综合开发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业绩,非常关键的一环就是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他们一是坚持原则办事。在项目中,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取得农牧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使农牧民群众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既要加强监督,又要全程参与。二是严格制度管理。从项目的申报、评估、审批、实施到验收等严格按照流程办事。全面推行项目和资金公示制、工程招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因地制宜开发。结合当地实际,在土地治理项目中重点以开发草原建设项目为主,着重发展灌溉人工草地、草场改良、畜牧基础设施等建设工程。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推广等治理措施配套实施,综合治理效益显著。注重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城乡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结合。培育出了马鞍桥“一年三季配种,四季出栏,两年三茬羔”的饲养模式,全面提高了育肥养殖水平。
该旗孟克宝鲁德副旗长说:“农业综合开发在鄂托克前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将农牧业综合开发与当前正在实施的统筹城乡试点建设紧密结合,同时也要加强建后管护,确保项目高质量实施”。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2年0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