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猎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路
近年来,在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呼伦贝尔市猎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生产热情高涨,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昔日贫困的猎民正逐步走上脱贫致富路。
一是思想观念逐步转变。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媒体宣传、入户教育、集中培训、典型示范、实地参观、对口帮扶等方式方法,引导猎民转变因循守旧的保守观念,使猎民做到了主动要求发展、主动配合发展、主动为发展献计献策。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过去一直以狩猎和饲养驯鹿为主,经济收入单一,在政府的支持下,2005年,3户猎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搞起民俗家庭游,当年接待游客4000余人次,每户纯收入6000余元。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其它猎民的积极性,纷纷搞起了多种经营,如今,乡政府所在地孟库依村62户猎民全部搞了民俗家庭游接待,有的还开起了山产品商店,经济收入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展。有的猎民还买来了电脑,在网上咨询了解农产品市场信息,学习先进的种养知识、科技信息、致富经验等。鄂伦春旗古里乡猎民何国志在网上开设了“鄂伦春手工艺品”的个人博客和QQ空间,通过互联网这个窗口,对外介绍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和手工艺品。如今,猎民的心态变了,精神面貌变了,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大了,参与劳动的热情高了,埋头苦干的多了,求发展盼富裕的愿望更迫切了。
二是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各级政府十分注重调动猎民的积极性,依靠实施项目带动猎民参与劳动,主动谋求发展。鄂伦春旗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在全旗7个猎民村实施了黑木耳和滑子菇培植、肉牛肉羊生猪育肥、蔬菜种植、特色养殖、民俗旅游等项目,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生产格局。同时在项目实施中采取“劳动付给报酬、年底集体分红”的方式,有效地调动了猎民的生产积极性。2008年,猎民参与劳动率达到80%以上,人均生产性收入50年来首次突破1000元。扎兰屯市南木鄂伦春民族乡利用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项目,全村7500亩耕地全部实现了水浇地,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大豆产量由过去的亩产不足100公斤增长到亩产170公斤,极大地促进了猎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今,猎区的经济正逐步由“输血”为主型向“造血”为主型转变。
三是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自2005年以来,各级累计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猎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猎民生产生活,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24个猎民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有16个村通水泥路,猎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古里猎民村党支部书记吴文明感慨地说:“过去我们猎民就有三件宝:猎枪、猎马、狍皮袄,现在猎民们不但有了千里眼、顺风耳、长明灯,还开上了轿车,用上了手机,登上了互联网,时代真是大变样了!”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关怀下猎区的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较大发展,鄂伦春旗实施了“猎民医疗、生活补助、养老保险、就学和猎区基础设施建设”五项惠民工程,鄂伦春族猎民可同时享受城镇、农村双重医疗保险和双重低保,并纳入了农村大病医疗救助范围,猎民的就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就学就业方面,猎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鄂伦春族学生考入大专院校可得到学费补助,还设立了鄂伦春族大中专学生奖学金制度,在呼伦贝尔学院设立了“三少民族”预科班,鄂伦春族学生高校录取率连创佳绩,2008年达到了76.8%。
一是思想观念逐步转变。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媒体宣传、入户教育、集中培训、典型示范、实地参观、对口帮扶等方式方法,引导猎民转变因循守旧的保守观念,使猎民做到了主动要求发展、主动配合发展、主动为发展献计献策。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过去一直以狩猎和饲养驯鹿为主,经济收入单一,在政府的支持下,2005年,3户猎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搞起民俗家庭游,当年接待游客4000余人次,每户纯收入6000余元。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其它猎民的积极性,纷纷搞起了多种经营,如今,乡政府所在地孟库依村62户猎民全部搞了民俗家庭游接待,有的还开起了山产品商店,经济收入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展。有的猎民还买来了电脑,在网上咨询了解农产品市场信息,学习先进的种养知识、科技信息、致富经验等。鄂伦春旗古里乡猎民何国志在网上开设了“鄂伦春手工艺品”的个人博客和QQ空间,通过互联网这个窗口,对外介绍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和手工艺品。如今,猎民的心态变了,精神面貌变了,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大了,参与劳动的热情高了,埋头苦干的多了,求发展盼富裕的愿望更迫切了。
二是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各级政府十分注重调动猎民的积极性,依靠实施项目带动猎民参与劳动,主动谋求发展。鄂伦春旗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在全旗7个猎民村实施了黑木耳和滑子菇培植、肉牛肉羊生猪育肥、蔬菜种植、特色养殖、民俗旅游等项目,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生产格局。同时在项目实施中采取“劳动付给报酬、年底集体分红”的方式,有效地调动了猎民的生产积极性。2008年,猎民参与劳动率达到80%以上,人均生产性收入50年来首次突破1000元。扎兰屯市南木鄂伦春民族乡利用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项目,全村7500亩耕地全部实现了水浇地,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大豆产量由过去的亩产不足100公斤增长到亩产170公斤,极大地促进了猎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今,猎区的经济正逐步由“输血”为主型向“造血”为主型转变。
三是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自2005年以来,各级累计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猎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猎民生产生活,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24个猎民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有16个村通水泥路,猎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古里猎民村党支部书记吴文明感慨地说:“过去我们猎民就有三件宝:猎枪、猎马、狍皮袄,现在猎民们不但有了千里眼、顺风耳、长明灯,还开上了轿车,用上了手机,登上了互联网,时代真是大变样了!”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关怀下猎区的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较大发展,鄂伦春旗实施了“猎民医疗、生活补助、养老保险、就学和猎区基础设施建设”五项惠民工程,鄂伦春族猎民可同时享受城镇、农村双重医疗保险和双重低保,并纳入了农村大病医疗救助范围,猎民的就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就学就业方面,猎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鄂伦春族学生考入大专院校可得到学费补助,还设立了鄂伦春族大中专学生奖学金制度,在呼伦贝尔学院设立了“三少民族”预科班,鄂伦春族学生高校录取率连创佳绩,2008年达到了76.8%。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