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内蒙古财政新闻联播

八百里河套唱响现代农业大戏 百万农民大幅增收

  春节甫过,坐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农家热炕头上,与当地干部群众热议农牧业发展,仿佛看到现代农业正在八百里河套平原强劲起舞,成为百万农民大幅增收的主渠道。

  “我去年全按企业的订单种,22亩地收了2万多斤番茄、3000多斤小麦和4000多斤葵花子,还养了300多只肉羊,经营了一座面积0.7亩的温室大棚,一家4口人净收入7万多元。”在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东兴村范福成家里,老范喜不自禁地给记者透了他的底。

  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庆丰村五社近一年多时间里的变化令人惊讶!过去这里因为土地盐碱化,不少村民弃耕外出谋生。现在,村里外出创业成功者曹旭升回村投资1500万元,全社农民以1080亩土地入股,建起年养殖、繁育1000头良种肉牛和年出栏2000头生猪的现代化大型养殖场。村民们既是股东,又是工人,去年人均收入上万元,全社32户农民春节前搬进了统一修建的宽敞明亮的新砖房。

  统计表明,2008年,巴彦淖尔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152元,比上年增加1717元,增幅31.6%,实现了30年来的最大增幅。其中来自种植业的纯收入同比增长615元,来自养殖业的纯收入同比增长416元,成为两个最大的增收源。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程国秀告诉记者,中央一号文件连续6年锁定“三农”,连年稳定增加粮食直补、农机补贴、良种补贴和饲料粮补贴标准,去年还新增了农资综合补贴,在好政策的促进下,河套平原耕地面积年增加10多万亩,水浇地面积达到860万亩;地方政府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服务水平,积极构建番茄、油葵、强筋小麦、乳、肉等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广大农户自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实现为养殖而种,为加工而种,为市场而种,全市75%以上的耕地成为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第一车间,过去小而全的自给半自给经济正被专业化、商品化的现代经济替代。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总体上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强调要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这为河套地区大力实践现代农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巨大动力。”巴彦淖尔市委书记王素毅说。

  去年巴彦淖尔市销售收入超过百万元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增至285家,实现加工销售收入198亿元、增加值68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其中不乏中粮屯河、新疆中基、山东鲁花、台湾泰顺、意大利大罗素、内蒙古恒丰、小肥羊等知名龙头企业;小麦、向日葵、番茄、黑白瓜子、脱水菜、玉米制种等优质专用农作物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牲畜规模化养殖蔚然成风,商品率达到79%;小麦亩产由1985年的409斤增至738斤,牲畜良种比例达到97%,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

  “党的政策含金高,种在河套就成宝,番茄红着脸脸俏,葵花扭着腰腰笑,还有那金色麦浪涌,羊只欢欢叫……”临河区团结镇农民文艺队唱起了新版“夸河套”。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02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