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内蒙古财政新闻联播

从“保吃饭”“保建设”到惠泽民生

——巴彦淖尔财政30年

   1978年全盟财政收入仅1077万元,到2007年达到45亿元,是1978年的422倍。改革开放30年间,全市财政收入每年平均以23 %的速度递增,财政收入的连年攀升让巴彦淖尔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从贫困落后到蓬勃发展,让河套大地170多万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然而,30年风雨兼程,30载春华秋实,巴彦淖尔市财政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从“保吃饭”到“保建设”

  30年前,杨大爷是临河新华镇小学的一名教师,他说:“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财政困难。上世纪70年代,我们的工资每月只有十几块钱,还经常发不上,更别说在教育建设方面的投入了。80年代稍有好转,但财力紧张时,我们的工资拖欠有时还长达半年之久。现在好了,市里财力充足了,干部工资每月自动到账。”

  据原盟财政局退休老干部陆全林介绍:“改革开放之前,农业税是全盟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巴彦淖尔可以说是‘吃饭财政’。当时最困难的属后旗。后旗虽说只有5万多人,但当时主要以牧业税为主,财政收入只有二、三百万元,连维持正常开支都尚且困难。”

  1978年,全盟财政收入只有1077万元,而财政支出达8576万元,当时是一个连维持吃饭都有较大困难的赤字财政,工资难保障,建设没法搞,全市干部群众的温饱成了财政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没有多余资金用于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陆全林说:“伴随着改革开放,全盟经济逐步放活,农业打破‘大锅饭’,农业税、特产税增加了;临河啤酒厂、恒丰面粉厂、河套酒厂、乌拉山化肥厂、五原玻璃厂等一些企业对财政的贡献逐步增大;在第三产业方面,税收总额虽然小,但增速非常快,此时全盟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随着财力的增加,为了加速全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财政部门把基本建设支出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安排,支出比例一般都保持在10-25%左右。

  其中“九五”期间,巴彦淖尔市完成了黄河险工治理工程、河套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临河市污水处理工程、天然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修建了从乌拉特中旗到包头固阳的公路;“十五”期间,投入基建专项资金共计20亿元,用于县际公路建设、生态建设、企业技术改进等方面;而2006年、2007年两年基础建设投入就达到15亿,这对加快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民生财政惠百姓

  进入新世纪,全市财政收支结构更趋于合理。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等税种已成为支撑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财源。2007年,全市财政支出677042万元,是1978年的78.9倍,财政支出更多地用于解决民生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开始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要不是合作医疗,我们一家人今后真不知该怎么生活了,合作医疗对我们农民来说真是好政策啊!”五原县银定图镇胜利村七组农民张志存由衷地对记者说。

  张志存今年因冠心病住院,共花费医疗费63842元,这笔医疗费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是难以承担的。但张志存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次住院他报销了23488元,这不仅减轻了张志存的家庭负担,也让他们一家人看到了今后生活的希望。

  是啊,政府的“钱袋子”越满,用在老百姓身上的钱才会越多。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例,为缓解农牧民看病难问题,2007年新农合扩大到全市范围,覆盖人口达到82.5万人,补助配套资金达到426万元。

  随着财政蛋糕越做越大,可用财力的增加,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各级财政部门从“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医疗是民生之需,保障是民生之安”这四大方面入手,让人民群众共享公共财政的阳光。

  以2007年为例,全市为农民发放各种补贴金13000多万元,直接享受补贴的农户31万户,受益人口111万人;为解决农村牧区中小学生“上学难”问题,全市有18万中小学生纳入“两免一补”教育保障范围;为了保障低收入人群生活,全市农村牧区有4.5万特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8年12月19日